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胡蜂蜇伤主要发生于山区及丘陵地区,夏秋季节比较常见。胡蜂蜂毒中含有过敏原和生物毒素,可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和中毒反应。通常情况下,胡蜂蜇伤引起的过敏反应较易治愈,但中毒反应常累及心、肝、肾等多个重要脏器,患者容易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率较高。MODS发生的关键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级联加重的结果,而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参与SIRS的发生发展,因此血清IL-6水平可能与胡蜂蜇伤病情相关。另一方面,临床上我们常见到几乎同样程度的胡蜂蜇伤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截然不同,提示个体遗传背景有可能与胡蜂蜇伤病情相关,而IL-6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胡蜂蜇伤病情相关,目前尚且不清楚。据此,本研究从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层面,探讨胡蜂蜇伤发生SIRS与细胞因子IL-6的相关性,并分析胡蜂蜇伤导致SIRS的危险因素,为深入了解胡蜂蜇伤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医生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从而避免胡蜂蜇伤导致MOD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探讨胡蜂蜇伤患者血清IL-6水平的表达情况,IL-6是否可以作为评估胡蜂蜇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以及IL-6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寻找胡蜂蜇伤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易感基因,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深入了解胡蜂蜇伤的致病机制以及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胡蜂蜇伤患者按照是否发生SIRS分为胡蜂蜇伤并发SIRS组和胡蜂蜇伤未发生SIRS组(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抗凝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出白细胞,再提取出患者的全基因组DNA,选取IL-6-174G/C、-572G/C、-597G/A、-634C/G位点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进行扩增,目的片段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e bank中的碱基序列进行比对,找出测序图谱上所对应的SNP的位置,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胡蜂蜇伤并发SIRS组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十堰地区的人群中,IL-6基因启动子区-174G/C、-597G/A、-634C/G位点未检测到多态性,-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胡蜂蜇伤SIRS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携带等位基因G的胡蜂蜇伤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不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非条件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等位基因G是胡蜂蜇伤患者发生SIRS的易感基因,携带等位基因G的患者发生SIRS的风险是不携带者的3.909倍,(OR=3.909,95%CI=1.906-8.019,P<0.01),且胡蜂蜇伤针数达到10口也是并发SIRS的危险因素(OR=3.342,95%CI=1.570-7.113,P<0.01)。结论:血清IL-6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胡蜂蜇伤患者是否发生SIRS的预测指标,其水平表达与IL-6-572G/C位点多态性有关,等位基因G和蜇伤针数达到10口以上是胡蜂蜇伤患者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十堰地区人群可能不存在-174G/C、-597G/A、-634C/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或者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