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交通供需和住宅供给等矛盾日渐突出,城市居住布局与空间结构良性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城市住宅供给日益多元化和城市居民对居住地的个体需求日益多样化现状,研究城市居民在不同区位特征和居民属性的条件下选择居住地的理论与方法,为协调城市居住布局与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关于区位特征、居民属性与居住地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预备知识,阐述了居住地选择、模糊数学和交通学的一些主要概念,为文章后续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模糊手段,根据小区绿化率、交通可达性、以及小区周围设施的完备性等区位特征,对居住地选择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建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区位特征重视度的差异,模糊量化居民对各定性因素重视度,获得各小区的各种定性影响因素和重视度之间的相容性程度。结合家庭收入和居住小区的房价等定量制约因素,利用模糊积分,获得居民对待选小区的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到家庭效用最大的居住地。结果表明:青年家庭尽量将居住地选择在通勤目的地或临近目的地,且购物设施完备性高的居住小区;中年家庭尽量将居住地选择在通勤目的地或附近,且教学资源好的小区;老年家庭尽量将居住地选择在医疗和购物设施高的小区。通过对位于郊区的小区30教学资源提升,低收入家庭迅速向小区30移动,使得该小区家庭数增长了7%左右,而中高收入家庭很少选择小区30。城市规划应准确把握移动家庭的区位特征和居民属性情形下,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并加以引导,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目的。第四章总结全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反思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