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肝失条达、肺失宣肃所致痰、气、瘀互结与神经源性炎症的潜在关系入手,提出“肝肺同治”假说,观察化痰祛瘀疏肝法对哮喘模型动物气道组织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8)、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酪氨酸激酶A(TyrosinekinaseA,TrkA)的影响,研究其对哮喘NGF-TrkA信号通路及Th1/Th2失衡的干预作用,找出最佳干预时机及环节,分析其对哮喘两大难治环节干预机制的内在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从肝论治哮喘的可能。 方法: 选取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哮喘模型组、地米组、平喘方(PCF)组、疏肝平喘方(SGPCF)组,以10%卵蛋白(OvalAlbumin,OVA)、氢氧化铝(AL(OH)3)溶液腹腔注射致敏、5%OVA溶液雾化吸入,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肺组织病理等确认造模成功;设定预防性、预防及发作后、发作后三种干预方式,以疏肝平喘方进行干预,以地塞米松及化痰甲喘方为对照药物,以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Envision,IHC-Envision)法观察三种干预方式下各组小鼠BALF及肺组织中IL-13、IL-18、NGF、TrkA改变。 结果: 模型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肺组织病理、肺泡灌洗液总IgE水平、EOS计数及比例均出现明显改变,符合哮喘表现,造模成功; 模型组小鼠IL-13显著升高,IL-18显著降低;平喘方和疏肝平喘方对哮喘小鼠升高的IL-13均有降低作用,对其降低的IL-18均有升高作用,二者上述作用总体与地塞米松相似; 模型组小鼠组NGF及TrkA水平、mRNA表达、蛋白表达、免疫组化阳性指数均显著升高;平喘方和疏肝平喘方对其升高的NGF及TrkA均有降低作用,二者对NGF的降低作用在三种干预方式下优于地塞米松;在全程及后程干预方式下,疏肝平喘方对NGF及TrkA的干预作用优于平喘方及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及平喘方对IL-13、IL-18及NGF、TrkA的干预作用在全程干预方式下表现最优;疏肝平喘方对IL-13、IL-18的最佳干预时机与平喘方相同,为全程干预方式;而其对NGF、TrkA的最佳干预时机是全程及后程干预方式。 在哮喘发病过程中,IL-13、IL-18、NGF、TrkA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IL-18与其余各指标间程负相关关系,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平喘方、疏肝平喘方及地塞米松均对各指标有干预作用;但经两中药治疗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略有变化,IL-18与其他指标之间原有的负相关关系不再出现,而其余指标之间维持原有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 哮喘模型小鼠存在Th1/Th2免疫失衡以及NGF、TrkA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病理改变;化痰祛瘀疏肝法对上述病理环节均有干预作用,其对免疫失衡的干预作用与化痰祛瘀平喘法及地塞米松相近,最佳干预时机为全程干预;对神经源性炎症的干预作用总体优于化痰祛瘀平喘法及地塞米松,最佳干预时机为全程及后程干预;哮喘小鼠Th1/Th2免疫失衡以及NGF、TrkA介导的神经源性炎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经两种中医治法治疗后,上述指标之间相关关系略有变化,IL-18与其他指标之间原有的负相关关系不再出现,但其余各指标之间仍然保持原有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两种中医治法的具体作用机制、最佳干预时机及环节可能与地塞米松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