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粱炭疽病是目前高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国内对于高粱炭疽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对高粱抗炭疽病的机制研究暂未见报道,对引起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也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以明确黑龙省高粱炭疽病致病菌种类为基础,筛选抗高粱炭疽病的品种,分析高粱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性基因表达,为高粱炭疽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十三五”重点科技计划,寒地高粱病虫草害调查及其防控技术研究(HNK135-02-16);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高粱对炭疽病生理生化抗性机制及病菌药剂筛选(YJSCX2018-Y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炭疽病是目前高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国内对于高粱炭疽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对高粱抗炭疽病的机制研究暂未见报道,对引起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也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以明确黑龙省高粱炭疽病致病菌种类为基础,筛选抗高粱炭疽病的品种,分析高粱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性基因表达,为高粱炭疽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与单孢纯化法从采集自不同地点的高粱炭疽病样中获得病原菌纯培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形态学和多位点序列特征对病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0个分离株均能使高粱叶致病,症状表现和田间一致。10个分离株的形态学特征为刚毛直立,基部膨大,褐色或深褐色,有3-5隔;分生孢子梗直接从菌丝体上产生,无色无隔,短,直立或稍弯,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镰状,向两端渐尖,表面光滑,无色,有的具油球;附着胞从菌丝顶端或菌丝体产生,顶端膨大,褐色或深褐色,近球形、卵球形、椭圆形或纺锤形,边缘光滑、裂片、多裂片或深裂片。同时,分别以ITS、GAPDH、CHS1、HIS-3、ACT和TUB2等基因序列特征为依据,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0个分离株均与高粱炭疽菌C.sublineol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基于形态学和多位点序列特征分析,表明高粱炭疽菌C.sublineola是黑龙江省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2.对收集的17份黑龙江省主栽高粱品种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高粱炭疽病抗性进行筛选,分别于苗期和成株期对其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高粱苗期对炭疽病菌抗性为高抗(HR)品种1份,占供试材料的5.8%;抗病(R)品种5份,占供试材料的29.4%;中抗(MR)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35.3%;中感(MS)品种1份,占供试材料的5.8%;感病(S)品种有2份,占供试材料的11.8%;高感(HS)品种2份,占供试材料的11.8%。高粱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7份供试高粱品种中,抗病(R)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35.3%;中抗(MR)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35.3%;中感(MS)品种1份,占供试材料的5.8%;感病(S)品种有2份,占供试材料的11.8%;高感(HS)品种2份,占供试材料的11.8%。黑龙江省主栽的高粱品种多数对炭疽病表现抗性,高粱苗期对炭疽病的抗性与高粱成株期对炭疽病的抗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0.9231,在对高粱品种(品系)资源抗性利用人工接种进行大量筛选时,可利用苗期进行初步筛选。3.选用高感(HS)品种龙帚2号和抗病(R)品种龙杂21号,在高粱苗期通过人工接种高粱炭疽病菌,系统研究高粱体内相关生化物质含量与防御酶系活性的动态变化。接菌处理后,各品种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抗病品种的抗病相关物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峰值出现时间比感病品种早,说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抗性水平呈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提高,这2种酶活性与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抗病品种酶活性增幅高于感病品种,峰值出现时间比感病品种早。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几丁质酶活性有所下降,感病品种下降幅度大于抗病品种,与抗性水平相关性不明显。4.选用高感(HS)品种龙帚2号和抗病(R)品种龙杂21号,在高粱苗期通过人工接种高粱炭疽病病原菌,抗感品种中几丁质酶基因(Sb Chit)和芪合酶基因(SbSTS1)均受病原菌侵染诱导,但相对表达水平不同。与对照相比高感品种龙帚2号中Sb Chit基因和Sb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响应时间早;抗病品种龙杂21号相对表达量低,响应时间晚。通过对抗病基因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高粱炭疽病病原菌后高粱叶几丁质酶基因(Sb Chit)和芪合酶基因(SbSTS1)与抗病性相关。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的温室育秧大棚存在环境因子不能人为控制等一些问题,本课题研究了CO_2气肥对水稻育秧的影响机理研发的温室大棚。提出了不同浓度的CO_2对水稻育秧的刺激的方式,定期观察育秧的生长状态并进行观察记录,归纳分析出适宜水稻育秧生长的浓度范围,并进一步对水稻育秧生长高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加以分析。本文主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方式,根据温室育秧大棚监测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并且根据系统总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政府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互联网+农业”,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性作用,将公共服务拓展到偏远地区,将“信息入户”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互联网+农业”奠定基础。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在线资源必将成为主流服务之一。本研究在面向基础农业用户在线教育或在线提供农业服务时引入基于用户画像等推荐理论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从而改善农业用户在资源获取中“信息爆炸”、“资源过载”等问题,改善农业信
近年来,与氧化损伤有关的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体内活性氧(ROS)增加,导致氧化还原系统失衡,进而积累过多的ROS,而过多ROS会损伤细胞、组织以及系统等,进而造成一系列疾病。合理使用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或减缓氧化的发生,但由于合成抗氧化剂具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天然抗氧化剂因其毒副作用小且抗氧化能力强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抗氧化肽是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肽因具有
近年来,大庆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逐渐加重,而微生物改良盐碱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应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可以改善植物根系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胁迫的抵抗能力,最终达到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而在中性土壤中筛选得到的PGPR大多数难以在盐碱环境下生存并发挥作用。本研究以大庆市盐碱地中生长良好的耐盐碱植物猪毛蒿和碱蓬根际
抗氧化剂(Antioxidants)是一类可以抑制生物大分子过氧化或清除体内自由基,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损害的一类物质。抗氧化肽是抗氧化剂的一种,是通过水解动植物蛋白获得的生物小分子活性肽,具有低毒无害且来源广泛等优点。研究团队在前期制备了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但活性低于目前食品工业应用的合成抗氧化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以抗氧化肽的冻干粉为原料与木糖进行糖基化反应,
玉米黄质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玉米、蛋黄、绿色蔬菜等食品中,其作为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同时,玉米黄质也具有潜在的健康调节作用,初期因其在治疗眼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而被广泛熟知。近年研究表明,玉米黄质在预防或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食道癌、结肠癌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生物学功能,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其对胃部疾病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玉米黄质不可自身形成,故需通过食物摄
豌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类栽培作物,其营养全面且均衡,具有生物价高,功效比大的特点,其蛋白含量高,是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我国虽豌豆资源丰富,但常用于淀粉的制备,其副产物豌豆蛋白的利用率则不高,常用于饲料生产或直接作为生产废料,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外,豌豆蛋白还具有较好的功能特性,是良好的植物蛋白肽来源,已有研究表明豌豆肽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其中抗氧化性较为突出,且其功能特性与制备
玉米秸秆空间结构稳定,难以被厌氧消化所利用。为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解决玉米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探讨了自主筛选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对不同木质纤维素材料分解效果及产气潜力,并对复合细菌系进行鉴定。发酵周期为15天,通过p H、玉米秸秆的减重、酶活性、木质纤维素的含量、SCOD含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产甲烷量等指标评价玉米秸秆的分解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本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
针对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低、自启动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板形变桨垂直轴风力机,对该风力机的气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确定最优变桨方案并分析其自启动性能。本文基于-湍流模型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与滑移网格、UDF技术相结合,系统的研究顺流垂旋型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载荷、风能利用率等气动特性问题,以期为垂直轴风力机的设计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使用ICEM软件对模型进行前处理,通过Flu
收获是板蓝根生产的主要环节,目前板蓝根机械化收获作业水平低,相适用的收获机械装备尚属空白。为提高板蓝根机械化收获水平,提升板蓝根收获效率和质量,该文设计一种适用于单垄作业的摆动筛式板蓝根收获机,利用结构设计、理论分析、计算机虚拟仿真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方法与手段,对板蓝根收获机两大关键部件—挖掘部件和分离部件进行设计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板蓝根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