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超过10%,或者有7%以上的65岁及以上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定义为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为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20%就可以称之为“超老龄社会”。到2017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中国距离“老龄化社会”仅有一步之遥,而许多城市例如四川,已经先一步进入老龄社会。由此可见中国正以迅猛的速度迈向“超老龄社会”。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我国提出了“9073”(北京地区为“9064”)[1]的养老服务结构新模式,即有90%的老人是在社会化服务的帮助下,通过家庭照拂的方式进行养老。此方式也被称之为“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形式。而相对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状态,中国却呈现着未富先老、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状况。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增多,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使未富先老的状况加剧。中国有许多的新建住房,然而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也却没有带来高质量的住房,对适老化住房设计的忽视,使得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状况十分严峻。本文主要部分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老龄化有可能进入“超老龄化”的社会现状以及国内外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做的各项努力,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由第二章节开始对论文展开具体论述,利用文献研究法对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居住模式进行分析,首先用对比法总结出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然后,结合老年人身体、心理以及人体工程学,依据“住宅生命全周期”理论,归纳总结出适应于中国国情的老年人居住模式。第三章节主要对第二章节产生的结论进行延续,论述了既有住宅适应于超老龄社会问题和可行性对策,对改造既有住宅来应对将要到来的超老龄化的优势及政策等做出分析。第四章开始对实践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论述,主要介绍了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论述了对既有住宅进行改造的必要性。第六章主要就实际空间如何改造进行论述,从空气阳光等非实体改造方式到住宅结构改造,再到软装陈设的设计,全方位阐述了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的改造设计方法。就全文论述得出结论:中国在未来步入超老龄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中国现存有的大量的既有住宅中,居住者多为老年人。中国的养老模式又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中国既有住宅即存量住宅进行适老化的改造是经济且符合老年人心理的。是应对中国即将到来的超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就这一结论,要求我们对现阶段的既有住宅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既有住宅的老化和设施的不完善,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利,因此,我们需要对应这些问题找到解决方式。在寻找既有住宅改造方式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住宅WELL标准,对既有住宅所存在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使“既有住宅”可以在解决超老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发挥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