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6年行ERCP诊治的150例胆管末端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数据,总结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并发胆管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胆管末端良性病变ERCP诊治疗效、分析远期胆管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整理2010年至2016年间行ERCP诊疗的150例胆管末端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数据。入选标准为:(1)以发作性右上腹痛、腹胀、纳差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发热、黄疸;(2)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3)影像学检查未见明确结石,但CT及MRCP显示胆总管扩张、胆管末端狭窄改变;(4)排除肿瘤性病变。纳入病例有胆管泥沙样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壶腹周围憩室、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胆道手术史(包括胆囊切除术及ERCP史)、合并胆囊结石情况、ERCP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加以总结分析;对ERCP治疗成功的患者予以电话、门诊等方式回访,回访时间为术后3月~6年,回访内容为患者术后是否再次出现胆管炎情况,统计胆管炎复发率,并对可能导致胆管炎复发的因素加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150例入选病例,其中男67例,女83例,平均年龄:61.5±13.8(23-89)岁,既往有胆囊切除史75例,占50%,合并胆囊结石20例,占13.3%,13例并发急性胰腺炎,占8.7%;78.7%的患者有恶心、纳差的表现,90.7%的患者有上腹痛表现,27.3%的患者出现眼黄、皮肤黄、尿黄等黄疸表现,49.3%患者有肝功能异常表现,35.3%患者有胆红素升高表现,12.7%患者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征象,B超,CT,MRCP等影像学方法诊断出现胆总管扩张伴末端狭窄表现分别为74.0%、75.5%、79.0%;胆总管泥沙样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壶腹周围憩室、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等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可单独存在,也可互相合并存在,其中单一病变67例,占44.7%,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变共同存在病例为83例,占55.3%;治疗150例患者,ERCP成功132例,插管成功率为88.0%,术后共出现29例并发症,发生率19.3%,其中高淀粉酶血症20(13.3%)例,5(3.3%)例术后胰腺炎,4(2.7%)例胆道感染,未见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病例,无死亡病例。回访结果:术后共出现胆管炎复发22例,占17.5%,其中术后3月内再次出现胆管炎症状4例,占3.2%,术后3~6月内出现胆管炎3例,占2.4%,术后6月~1年内出现胆管炎8例,占6.3%,手术1年以后出现胆管炎7例,占5.6%。胆管炎复发组平均年龄为64.9±13.6岁,高于非复发组63.7±12.6岁,为对胆管炎相关因素进行卡方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胆管炎复发高危因素为合并憩室(X~2=5.188,P<0.05)、胆囊切除史(否)(X~2=8.591,P<0.05)、EST治疗(X~2=4.028,P<0.05)、合并胆囊结石(X~2=5.75P<0.05),就得出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憩室、EST治疗为复发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囊切除史为胆管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十二指肠乳头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胆管泥沙样结石、壶腹周围憩室等胆管末端良性病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发作性右上腹痛为主,可伴有肝功能异常及黄疸表现,影像学表现为胆管末端狭窄伴胆总管扩张,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胰管扩张表现。(2)该类病变常引起急性胆管炎表现,且具有多种病变交叉存在、互相影响的特点。(3)该类病变临床诊治较为困难,ERCP对该类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ERCP治疗该类病变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4)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具有易复发的特点,高龄、合并憩室及EST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胆管炎风险高,因与恶性病变的早期鉴别困难,随访对于该类病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