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法律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证券法》的出台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勾画了国家集中统一监管模式,建立了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管为主体,自律组织自律为辅助的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在证券监管的过程中,证监会也不断推陈出新,制定出台了许多具体的监管制度,有力推动了信息披露和反欺诈等制度的发展,从而规范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银广厦虚假盈利等证券欺诈案例的连续出现,便是有力的例证。本文从证券监管的基础问题出发,分五章对我国证券监管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提出了几点问题和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的证券监管事业有所裨益。第一章,证券市场与证券市场法律监管。这是探讨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点。本章介绍了证券的概念,比较中、美、日三国证券的外延,说明了中、美、日三国证券法所调整的证券之差异。阐述了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分类和基本作用以及证券市场法律监管的沿革、目标。提出了对证券市场法律监管的理解。第二章,证券市场法律监管的核心制度。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是证券监管的核心制度,贯穿证券监管的全过程。犹如一柄双刃利剑,既可实现市场的信息对称,又有利于反欺诈。本章,介绍了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式有效市场,政府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强监管、规范证券市场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有效信息披露的几个标准:真实性标准、准确性标准、完整性标准、及时性标准和易得易解性标准。第三章,证券监管的管理体制。根据每一国国情和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世界各国家(地区)的证券监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国家集中统一监管模式,二是自律模式,三是中间模式。根据这三种模式对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影响深度,着重比较研究了以美、英为代表的国家集中统一监管模式和自律模式的利弊。最后,介绍阐述了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及其职责。第四章,我国对证券市场欺诈的监管。开篇简要对证券欺诈及分类作了<WP=3>概括性介绍。接着从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对证券欺诈的监管。一是对发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二是对证券经营机构证券公司的监管,三是对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监管。这些分析阐述,概括了我国证监会反证券欺诈的最新规则。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的证券监管法制建设取得的进步。第五章,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完善建议。在以上四章阐述的基础上,本章从证券监管制度、证券监管体系、证券制度法律责任等三个方面,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证券业协会的现状、证监会在信息披露规则制定、监管透明度、证监会和自律组织职责的分工上、证券监管体系、证券监管的坚实后盾-证券法律制度责任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和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中古西欧社会的婚姻,是个错综复杂的话题,它充满了教会和世俗势力的矛盾冲突。中世纪早期,双方的矛盾冲突初见端倪。中世纪盛期,在婚姻理念上,教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婚姻实践上,世俗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使得固定资产重估模式是否采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背景及应用范围、会计处理和经济后果的差异对重估模式与成本模式进行了比较
正常交易原则及其方法并非管制资本弱化行为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税法的确定性和适用效率,我国应该利用“两税合一”的契机,建立和完善以固定比例法为主、正常交易原则为辅的资
立法变通权是我国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特区特有的权力 ,具有自主性和地方性等特点。“突破”是享有立法变通权的主体应有的权力。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特区立法主体应在
《独立评论》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学人论政的产物。当时学人论政涉及多个方面,以民主与独裁的论争影响最大。这场论争由福建事变引发,以1934年底汪蒋通电为分水岭。前期的论争
<正>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是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也是国统区经济的中心问题。分析国民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国民政府崩溃的经济原
芪归药对是配伍理论丰富,临床应用甚广,颇具代表性的药对之一。因其既 能自成一方,又可作为基础药对配伍组方,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该药对依据气 血配伍原则组成,具有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政府职能的内涵说开去,对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改革进行了回
<正> 一、《倪焕之》是一部现实而生动的中国现代教育史资料“我的小说,如果还有人要看的话,我希望读者预先存这么样一种想法:这是中国社会二三十年来一鳞一爪的写照,是浮面
税收筹划是依法治税时纳税人必然采取的对策。在西方发达国家税收筹划实务已相当普及,理论研究也很深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税收筹划起步迟,学术界对税收筹划的研究也很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