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静吸复合麻醉中新型麻醉深度监测仪熵指数在全麻恢复期中的应用。方法:ASA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0~55岁,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芬太尼4μg.kg-1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烷,间断推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监测,以呼唤有反应作为意识恢复时点,于以下时点记录数据:入室,意识恢复前60s、45s、30s,意识恢复即刻,意识恢复后30s、45s、60s。结果: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预测意识恢复的概率分别为0.9376、0.9252和0.9019,三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19.825+0.243x、ln Pk/(1-Pk)=-18.012+0.236x和ln Pk/(1-Pk)=-21.780+0.316x;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判断意识恢复的界值分别为83、76和71,其灵敏度/特意度分别为0.90/0.85、0.89/0.80和0.88/0.78;反应熵预测恢复比BIS早30s;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的基线漂移度分别为0.8%、1.9%、3.0%。结论:在监测麻醉复苏上,熵指数是较双频谱指数更为准确、更为灵敏的新型脑电监护仪。目的:研究全凭静脉麻醉中新型麻醉深度监测仪熵指数在全麻诱导期中的应用。方法:ASA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0~55岁。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芬太尼4μg.kg-1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泵入异丙酚8mg.kg9-1).h-1,间断推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监测,以睫毛反射消失、大声呼名和轻推肩膀无反应作为意识消失时点,于以下时点记录数据:基础值、前60s、前45s、前30s、睫毛反射消失即刻、后30s、后45s、后60s。结果: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预测全麻诱导期意识消失的概率分别为0.9386、0.9312和0.9149,三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相应的脑电指数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20.724-0.267x、ln Pk/(1-Pk)=19.278-0.26x和ln Pk/(1-Pk)=23.865-0.348x;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判断意识消失的界值分别为76、73和68,相应的灵敏度/特意度分别为0.84/0.77、0.71/0.84和0.68/0.71;意识消失后反应熵和状态熵值继续下降并趋向等值23.4±6.5和23.9±6.4,最低值可达11-18,同时脑电波形出现抑制模式,而此时双频谱指数却无变化,维持于48.3±3.5,可见双频谱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爆发抑制。结论:在判断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上熵指数比双频谱指数更灵敏,并且可以反映爆发抑制,可以监测麻醉过深。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下熵指数监测能否预测切皮体动反应。方法:ASA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年龄20~55岁,按切皮有无体动反应分为体动组(8例)和非体动组(12例)。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5mg.kg-1、琥珀胆碱1.5 mg.kg-1、芬太尼2μg.kg-1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泵入异丙酚20mg.kg-1.h-1,15min后开始手术,切皮前不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如果患者发生切皮体动反应,则按10%提高下一个患者异丙酚输注速度,如果不动则按10%降低下一个患者异丙酚输注速度。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监测,于以下时点记录数据:基础值、切皮前60s、切皮前30s、切皮后45s、120s。结果:双频谱指数在体动组与非体动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熵和状态熵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熵和状态熵可以预测切皮体动反应,其Pk值分别为0.8935和0.8872,双频谱指数不能预测切皮体动,预测概率是0.5719,两种监测方法的预测概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反应熵、状态熵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26.505-0.394x和ln Pk/(1-Pk)=28.553-0.435x,由方程计算出:当反应熵为67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为50%,当反应熵为64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为5%;当状态熵为65时,其预测发生体动的概率为50%,当状态熵为59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为5%。结论:熵指数监测能够预测异丙酚麻醉下的切皮体动反应,能够反映麻醉的镇痛深度。目的:研究异氟烷麻醉下熵指数监测能否预测切皮体动反应。方法:ASA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年龄20~55岁,按切皮有无体动反应分为体动组(9例)和非体动组(11例)。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5mg.kg-1、琥珀胆碱1.5 mg.kg-1、芬太尼2μg.kg-1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烷,维持呼气末异氟烷浓度为1.3MAC,并维持至少30min。然后开始手术,切皮前不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如果患者发生切皮体动反应,则按10%提高下一个患者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如果不动则按10%降低下一个患者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监测,于以下时点记录数据:基础值、切皮前60s、切皮前30s、切皮后45s、120s。结果:双频谱指数在体动组与非体动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熵和状态熵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熵和状态熵可以预测切皮体动反应,其Pk值分别为0.8937和0.8852,双频谱指数不能预测切皮体动反应,预测概率是0.5919,两种监测方法的预测概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反应熵、状态熵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32.517-0.481x和ln Pk/(1-Pk)=28.728-0.438x,由方程计算出:当反应熵是68时,其预测发生切皮体动反应的概率为50%,当反应熵是61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是5%;当状态熵是66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是50%,当状态熵是59时,其预测发生体动反应的概率为5%。结论:熵指数可以预测异氟烷麻醉下的切皮体动反应,其操作简单,抗扰能力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