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1919-2013)生于波斯,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及英国文坛中的常青树。200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她以女性史诗般的经验,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为颁奖理由,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女性作家,莱辛一生创作了诸多与女性相关的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为范例之一,被纽约时报称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作品聚焦于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妇女,讲述了她在一个夏季中如何因伦理身份的迷失而离家出走,在旅途中历经了工作、婚外情、疾病的同时,亦对其伦理身份进行了选择,最终在自我反省和自我发现中成功找到自己于婚姻及社会准则之外的价值,进而促成了其伦理意识的苏醒,最终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回归家园。自1973年出版之后,《天黑前的夏天》便受到了海内外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然而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该小说的解读为数尚少。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该小说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本文回到促使凯特离家的伦理环境,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的人际关系探讨了小说中人物伦理身份的错位,并且通过对凯特夏日之旅这条伦理线的剖析阐明了其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进而成功的揭示了作者的伦理关怀。文章包含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本分。对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此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本文采用的相关术语进行了扼要阐述,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解读《天黑前的夏天》中所蕴含的丰富伦理内涵,揭示了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这部小说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以对“和谐”的追寻为出发点,来还原当时的伦理现场,通过再现当时在阶级和性别方面的弊端来揭示主人公凯特所处的现实状况。通过展现享乐主义、保守主义和悲观主义等价值观,小说中所呈现的该社会严格的阶级分层得以生动揭示。此外,通过对不同性别之间尖锐冲突的分析,女性为“他者”,男性为“支配者”的普遍现象,反应了性别不公和女性的悲惨命运。因此,对小说中腐败的伦理环境的分析,传达了作者对一个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同时为其后小说中人物伦理身份的错位埋下伏笔。第三章以对“平等”的渴望为线索,揭示了伦理身份的错位,通过小说中爱情、友情、亲情的分析,重新结构小说人物的伦理身份,总结出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公、虚伪和偏见,进而揭露了凯特婚姻和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精神危机,传递出作者渴望建立平等人际关系的伦理关怀。第四章以对“自由”的向往为纲,描述了凯特出走、在旅途、回归的心理过程,展现了其进行伦理身份选择的艰难过程,从最初的“房中天使”到困顿的“绝望主妇”直至最终的“自由女性”,皆源自于自我反省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达到伦理意识的觉醒。简而言之,对自由的信仰支撑着凯特的夏日之旅,帮助其实现了真实自我和伦理身份、心灵和身体的平衡。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本文认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再现当时的伦理环境,重构人物的伦理身份,和剖析凯特的伦理意识,揭示了莱辛对和谐、平等、和自由的伦理关怀。小说中社会存在的不合理价值观和性别歧视导致了凯特在爱情、友情、亲情中的伦理身份错位和伦理意识的混乱。而夏日之旅的各种经历及自我反省、自我发现,使凯特的伦理意识逐渐苏醒,进而发现了处于婚姻和家庭之外的真实自我和个人价值。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解读《天黑前的夏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于故事情节之外更深刻的伦理层面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莱辛对于社会、人类和自我的伦理关怀:和谐、平等、自由,皆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