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叶部病害。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控制该病害最有效和环保的措施。由于生产中应用的主效抗病基因容易被快速进化的病原菌克服,这就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来应对这种挑战。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抗病机制和进行抗病分子育种。为了发掘在野
【基金项目】
:
国家‘973’计划(2009CB118300); 国家‘863’2012AA101105 计划; “小麦A、D基因组和抗病功能基因组深度测序”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25030,30771344 和 3077116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叶部病害。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控制该病害最有效和环保的措施。由于生产中应用的主效抗病基因容易被快速进化的病原菌克服,这就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来应对这种挑战。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抗病机制和进行抗病分子育种。为了发掘在野生二粒小麦中蕴含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对野生二粒小麦C-21中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与定位。C-21对白粉菌生理小种Bgt19免疫。遗传分析表明C-21携带一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标记分析表明该抗病基因定位于2BS染色体末端2BS3-0.84-1.00的位置。利用小麦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中国春基因组contig序列以及基因区域与短柄草5号染色体(Bd5)的共线性关系进一步开发标记,最终将基因定位在2.0 cM的遗传距离内。本实验室在一粒小麦TA2033和M80中分别鉴定出显性抗白粉病基因Mlm2033和Mlm80。它们均定位于7A染色体长臂末端Pm1基因簇区域。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确定了Mlm2033-Mlm80-Pm1a区域与短柄草1号染色体间良好的宏观共线性利用与短柄草共线性区域内基因同源的小麦序列开发了与这两个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F2分离大群体对Mlm2033和Mlm80进行了精细比较定位,将Alm2033和Mlm80界定在0.12 cM和0.86 cM的遗传距离内。根据基因与其紧密连锁标记之间的位置关系,证明Mlm2033、Mlm80和另一个定位于Pm1基因簇中的抗白粉病基因MIW1 72互不等位。为 了克隆Mlm2033,本研究还利用 TA2033 的 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文库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构建了Mlm2033的物理图谱。利用获得的BAC重叠群序列将Mlm2033界定在722-kb的物理距离内。我们发现该区域存在严重重组抑制。Mlm2033区域含有一个由 1 9 个 NBS-LRR(nucleotide-binding site and leucine-rich repeats)基因组成的基因簇,其中有13个NBS-LRR序列高度相似且位于一个包含多重串联重复的516-kb区域。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的结果显示该区域经历了快速进化以及多个抗病基因插入事件,导致该区域的微观共线性被打破。单倍型分析表明Mlm2033位点在不同一粒小麦背景中有较大变异。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实验表明Mlm2033对白粉病的抗性依赖于一个NBS-LRR基因Gene18。Gene18的单倍型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一粒小麦中很保守。该基因的分离为Pm1基因簇抗病基因的图位克隆和进化机制解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其他文献
共生菌Wolbachia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是昆虫进化的重要动力。现已发现Wolbachia对宿主生殖具有普遍的调控作用,也发现其在双翅目昆虫中具有保护宿主免受病毒侵染等作用。除此而外,Wolbachia对宿主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抗逆性调节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灰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其体内也存在Wolbachia等共生菌。本文在分析灰飞虱体内共生菌群落组成结构,重点研究了Wolbachia对灰飞虱抗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最有效的防治大豆疫霉的措施是使用抗病品种,然而,由于疫霉菌效应分子的快速变异,导致单一抗病品种很快会被疫霉菌克服,所以目前如何防治大豆疫霉引起的病害仍是大豆生产上的一大难题。对大豆疫霉致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抗病技术,控制此病害的发生。本实验室前期工作通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生产安全。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互作系统是研究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统,其中非编码RNA尤其是小分子RNA在植物应对不同逆境胁迫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高通量测序挖掘更多参与调控水稻对稻瘟病免疫防卫反应的miRNA,从小分子RNA水平深入了解水稻—稻瘟菌互作的分子
鳞翅目幼虫表现多种防卫行为来对付寄生蜂的寄生,包括逃避、攻击以及群体协同防卫等,防卫行为的效力可因寄生蜂种类不同而异,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寄主通过防卫可降低被寄生的风险,但需付出一定的适应度代价,该代价包括行为和生理些变化,称谓“非蚕食效应”(风险效应、非致死效应),该效应与天敌取食寄主的所谓“蚕食效应”(致死效应)共同对寄主发挥抑制作用。迄今,对寄主昆虫防卫行为的研究多以定性或简单的定量描述为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生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水稻等谷类作物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稻瘟病主要采用选育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同时结合化学药物防治。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易变,抗病品种种植过一段时间后其抗性容易丢失,所以防治稻瘟病一直是水稻种植生产上的一大难题。2005年稻瘟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为从分子水平上对稻瘟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分
对寄生蜂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那些寄生植食性昆虫的种类,而对捕食性昆虫的寄生蜂生物学、行为和生态学所知甚少。本研究在摸清南京地区七星瓢虫Coccir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后,针对以七星瓢虫为寄主的2种幼虫-蛹跨期寄生的近缘啮小蜂—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和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暂定名),首
前期研究表明PCA能够干扰Xoo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导致菌体内活性氧(ROS)显著积累,因此本研究对Xoo和Xoc中所有过氧化氢酶在PCA作用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探索,发现PCA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catB和katE的表达量。此外,外源添加过氧化氢酶可以降低Xoo和Zoc对PCA的敏感性。Xoo和Xoc中过氧化氢酶基因catB缺失突变体中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降低,对PCA敏感性增强,对水稻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直接为害,还传播一些水稻病毒病。目前,防治灰飞虱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化学杀虫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且会使灰飞虱对药剂的敏感度降低,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挖掘和利用抗虫基因是防控灰飞虱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药用野生稻蕴藏丰富遗传多样性和大量优异基因。利用药用野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平均每年给全世界大豆生产造成10-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防控大豆疫霉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种植抗病大豆品种。大豆疫霉与大豆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当大豆疫霉携带无毒(Avr)基因而大豆携带对应的抗病受体(R)基因时,大豆R受体如果能特异性地识别疫霉菌Avr基因产物,就能为大豆提供对大豆疫霉的抗
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因其活性高、杀草谱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3个月,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该除草剂在农田土壤中残留累积严重,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较严重的药害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如何去除农田土壤中苄嘧磺隆的残留,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苄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Hansschlegeliazhihuaiae S113为材料,选择田间苄嘧磺隆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