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的“80年代”,《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本。它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整个中国文学“80年代”极具里程碑式的象征。《人生》的诞生和整个中国文学的“80年代”的背景和氛围是分不开的,它深深打上了80年代特有的气质和烙印。它的生成与时代息息相关,成为了中国文学“80年代”的一个结抑或一个扣。80年代的时代精神与《人生》文本主题达到了重合,一个时代被有机地融注在一个文本当中即时代的文本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力图借助一个文本透视80年代特定的文学生产方式。特定的历史背景,精神的选择与重构,一个群体的人生追求和对城市的痴迷与想象,特定时代所赋予的“岔道口”意义将成为解析的支撑点。如果把中国文学的“80年代”比作是大海,那么《人生》则是大海中美丽的浪花。取一滴浪花,化验它的酸碱度和成分,便可知整个大海的构成。透过对《人生》的细读和分析,同理可知整个中国文学“80年代”的“酸碱度”。 《人生》——80年代特定时代的文本化引起了我们的关照,然而时代文本化带来的结果是一个文本又被这个社会迅速而热烈的传播、争论和接受即文本的社会化。特定时代产生特定的文本,特定文本又反映和影响这个时代。在文本和时代的互动关系中,《人生》用期刊、单行本、广播剧、连环画、电影等多元的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成为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现象。 文本与时代的互动凸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文本特有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文学的80年代也是一个“岔路口”的80年代。多元化的创作方法,多维度的审美方式,既彰显了80年代的文学繁荣,又现出了一些局限和不足。但是,恰是在这个时代,文本《人生》综合吸收了各派对人生的阐释方式,用自己独特的人生描写方式完成了文学对人生的审美化,呈现出丰富性、全面性的特点,书写了《人生》与文学史的80年代这一“文学的界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