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境内,景颇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其民居形式更是独树一帜。“长脊短檐”的倒梯形屋面是景颇族民居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体现出对早期干栏屋顶形式的一种文化承接,这在现今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景颇族来源于氐羌部落,“长脊短檐”式的干栏建筑是百越文化的显著特点,而在云南古代,氐羌和百越是杂处的状态,所以,景颇族的传统的“矮脚低楼式”房屋是受百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景颇族传统的“矮脚低楼式”房屋逐渐被淘汰,发展出了高楼式、傣族干栏式、外廊式、落地式等几种新的房屋形式。这些新的房屋形式除落地式外都是干栏式建筑,说明景颇族人民对干栏式建筑的喜爱。阿摩斯·拉普卜特认为住屋形式的形成是一系列社会文化作用的产物,同时,气候状况、建造方式、建筑材料、经济因素和技术手段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根据阿摩斯·拉普卜特的这一理论,论文从气候、建筑材料、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家庭结构、政治制度及宗教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景颇族住屋的发展。在这些影响景颇族住屋形式发展的因素中,宗教意识的限定是最根深蒂固的。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这一观念使得景颇族的住屋打上了很深的宗教烙印。尽管景颇族的住屋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住屋内的一些设置一直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客厅里的火塘和供奉祖先的鬼台。随着景颇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火塘的实用性功能大为减弱,但景颇族住屋内仍保留着火塘,这是因为景颇族的火神崇拜似的火塘具有了神圣的宗教意味。景颇族住屋的宗教因素不仅表现在室内陈设上,还表现在住屋的建造过程中,从地基的选择到到建房再到进新房,这期间有很多祭祀活动。在景颇族住屋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变化又有不变。湿热的气候使景颇族人民一直保持着楼居的习惯,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景颇族住屋形式发生了多样的变化,而宗教意识的限定又使景颇族住屋内的某些设置流传至今,从而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