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再次引起对西南部中生界油气的关注,西南部延长组物源、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烃源岩发育等精细化、系统化的研究成为指导油气勘探的基础性课题。基于沉积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在综合野外剖面、室内岩心、单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开展物源及沉积特征研究,进一步分析烃源岩与砂体、储层的发育,探讨和揭示成藏地质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10~长7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祁连构造带及北秦岭造山带,源区的母岩主要为陇山群、秦岭群的变质岩系及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岩体。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表明新元古代地层物源贡献较弱,且自长10期逐渐消失。长10~长7期中元古代地层物源贡献逐渐变小,古元古代及太古代地层物源供给增强。研究区长10~长7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划分4类沉积亚相,识别出7类沉积微相。长10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长9~长8期湖岸线西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出现,长7期湖盆迅速扩张研究区以深湖相为主,仅西部及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形成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浊积扇等良好的砂体,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呈南西-北东向。基于对研究区龙门岩体进行岩性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表明龙门碱性岩体主要为正长岩及二长岩,岩浆侵入的时代为242.3Ma。通过对研究区砂岩及同时代岩体进行对比,结合盆地内热液事件及火山岩的发现,综合分析认为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并非典型的前陆盆地,在长7期局部仍存在伸展环境。长10~长7段储层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粒间孔、溶孔发育,属于特低渗、超低渗储层,物源、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主要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表明长73泥页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长9烃源岩发育较差,对油藏贡献较小。结合盖层条件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具备较好的成藏条件,形成自生自储及上生下储两种成藏组合。油藏以岩性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砂体、油源、断层及裂缝的控制,烃源岩为控制油藏分布的关键因素,沉积微相及砂体为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断层及裂缝能够有效改善运移条件,对下部油藏形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