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松鼠(Asian tree squirrels)指丽松鼠亚科(Callosciurinae)物种,因其良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种群数量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是维系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物种。在贵州喀斯特高原,有多种丽松鼠分布共存,但相关研究未曾开展。为弄清贵州丽松鼠资源分布特点,并探索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及贵州处于华中向西南区过渡性动物区系特征影响下,丽松鼠在贵州不同区域地理种群分化程度,以促进这一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资源保护管理。本研究根据贵州兽类区划特征进行分点采样,在贵州5处主要分布区共采集87只成体样本,同时运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结合贵州12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结果,研究分析了贵州丽松鼠不同物种的种群资源量、种群分布、生境利用等,并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与分子测序手段,探讨了不同物种间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与遗传分化问题。结果表明:(1)结合文献及野外调查记录,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主要包括丽松鼠属(Callosciurus)赤腹松鼠(C.erythraeus)、长吻松鼠属(Dremomys)珀氏长吻松鼠(D.pernyi)和红腿长吻松鼠(D.pyrrhomerus)及花松鼠属(Tamiops)隐纹花松鼠(T.swinhoei)4种。以捕获率衡量物种丰度表明,;赤腹松鼠捕获率为0.64%,隐纹花松鼠为0.15%,红腿长吻松鼠0.089%,珀氏长吻松鼠0.11%;在红外相机拍摄率上,同样以赤腹松鼠为最高0.68%,红腿长吻松鼠为0.3%,珀氏长吻松鼠0.32%,而隐纹花松鼠的拍摄率仅为0.03%。另外在物种分布密度上赤腹松鼠的分布密度最大为10只/hm2,红腿长吻松鼠的分布密度最小仅为1.2只/hm2。可见贵州的丽松鼠类群中,赤腹松鼠种群资源量最大,为优势种,红腿长吻松鼠种群量则相对最小;(2)不同地理区域分布,贵州丽松鼠资源呈现东、东南较多,西、西北较少的分布特征。4种丽松鼠中,赤腹松鼠分布最广,各区划单元中均有分布,隐纹花松鼠次之,约60%区划单元中分布,而珀氏长吻松鼠和红腿长吻松鼠分布相对较窄。总体上,贵州丽松鼠集中分布在黔东北低山丘陵州和黔南低山河谷省,黔西及西北最少。(3)不同海拔梯度,900-1500m资源最丰富,4种丽松鼠均有分布。700-900 m间主要有赤腹松鼠、隐纹花松鼠、红腿长吻松鼠的分布,900-1100 m间珀氏长吻松鼠开始出现;1500-1700 m主要为赤腹松鼠和隐纹花松鼠分布,1700 m之上的矮林地带,则几无丽松鼠分布。另外,不难看出随着垂直地带海拔不断递增,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也呈下降趋势。(4)生境的利用上,经卡方检验得出4种松鼠在坡度、生境利用及距人为干扰3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1.167,df=2,P=0.04﹤0.05):赤腹松鼠对20°~40°坡度山地利用率较大,红腿长吻松鼠和珀氏长吻松鼠均对<20°的平缓坡利用率较大。通过频率的统计(以每个物种在该样方内出现的总次数的百分比为主),发现:红腿长吻松鼠对平缓坡<20°的利用率最大,珀氏长吻松鼠对平缓坡<20°的利用率较大;珀氏长吻松鼠对灌丛的利用率最高(50%),赤腹松鼠对针叶林的利用率较高(46.7%),红腿长吻松鼠则对常绿阔叶林的利用率较高(38.5%);红腿长吻松鼠对人为干扰距离﹤50 m的地方利用较高(46.2%),赤腹松鼠对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则为>300 m(40%)。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赤腹松鼠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为郁闭度、食物丰富度、地形、人为干扰;影响红腿长吻松鼠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为地形、食物丰富度、郁闭度、水源距离;影响珀氏长吻松鼠生境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地形和水源。(5)利用下颌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可知赤腹松鼠、珀氏长吻松鼠、红腿长吻松鼠、隐纹花松鼠在下颌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F=193.155,P=0.0036)。下颌形变主要发生在臼齿列前缘、角突腹缘最顶点、水平枝腹面最顶点、咬肌嵴前端、颏孔等形态变量上,这些形态差异与物种间取食能力及食性有关,体现出不同物种的生态适应性。(6)对长吻松鼠属两个相似种红腿长吻松鼠和珀氏长吻松鼠下颌形态学分析显示,两个相似种间的下颌形态差异来源于冠状突与髁状突间曲线最凹点、犬齿槽前背侧下顶端、咬肌嵴前端、颏孔等4个形态变量。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与两个相似物种的生态习性和食性差异有关。(7)几何形态学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的赤腹松鼠的分化不明显,通过局部扭曲网格图可以看出5个地理种群的赤腹松鼠在咬肌饥前端、髁孔等2两个下颌形态变量上发生了扭曲,但是这种扭曲变化不大。主成分散点图表明5个地区赤腹松鼠聚在一起,分化不明显。通过Cytb基因分子测序并构建BI发育树表明,贵州不同地理种群的赤腹松鼠聚集混杂在一起,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支。因此尽管贵州不同区域赤腹松鼠外形略有差异,但各地理种群并未发生明显分化。本研究首次对贵州省丽松鼠物种的资源分布情况行进了探讨,基本摸清了贵州丽松鼠物种的数量多寡及资源分布现状。同时探究了丽松鼠亚科类物种种群的下颌形态分化,为之后丽松鼠物种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