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清末著名翻译家。曾与二十几位口译者合作,以古文翻译一百七十余部西方小说,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种左右。林纾的译作不仅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认为林译小说的质量不高。木文运用了翻译规范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重新对林译小说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图、目的以及写作方法。第二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小说的评价。从面世至今,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是毁多于誉。由于采用意译,其中不乏删节,又因其本人不通西文,译文忠实度不高。甚至有人对其是否是翻译产生了疑问。又因为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被夸大,使得他的翻译也遭到贬低。但是这一切与林纾的翻译曾风靡一时的事实和它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第三章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图里和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以源语文本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宿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又由于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结合图里与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五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纾的翻译进行考察,其中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试图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操作规范则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而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则从另外的侧面表明翻译过程中读者期待和职业道德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运用翻译规范理论研究林纾的翻译。对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的考察,我们成功地将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在当时翻译西方小说并使用意译是顺应当时的规范的。通过研究操作规范,文章探讨了他们在翻泽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我们发现有时是受到古文表达的限制,有时则出于对时局的考虑,唤起读者,有时屈从于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等。最后通过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的讨论,将读者的期待与作为翻译人员应遵循的职业规范纳入了我们的视野。翻译活动中诸多的决定因素共同地影响了翻译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