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翻译: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_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清末著名翻译家。曾与二十几位口译者合作,以古文翻译一百七十余部西方小说,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种左右。林纾的译作不仅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认为林译小说的质量不高。木文运用了翻译规范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重新对林译小说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图、目的以及写作方法。第二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小说的评价。从面世至今,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是毁多于誉。由于采用意译,其中不乏删节,又因其本人不通西文,译文忠实度不高。甚至有人对其是否是翻译产生了疑问。又因为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被夸大,使得他的翻译也遭到贬低。但是这一切与林纾的翻译曾风靡一时的事实和它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第三章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图里和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以源语文本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宿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又由于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结合图里与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五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纾的翻译进行考察,其中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试图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操作规范则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而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则从另外的侧面表明翻译过程中读者期待和职业道德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运用翻译规范理论研究林纾的翻译。对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的考察,我们成功地将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在当时翻译西方小说并使用意译是顺应当时的规范的。通过研究操作规范,文章探讨了他们在翻泽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我们发现有时是受到古文表达的限制,有时则出于对时局的考虑,唤起读者,有时屈从于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等。最后通过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的讨论,将读者的期待与作为翻译人员应遵循的职业规范纳入了我们的视野。翻译活动中诸多的决定因素共同地影响了翻译的最终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电磁辐射日趋严重,既能大面积进行电磁防护,又能避免和阻止电磁波形式的间谍和窃听活动的水泥基电磁屏蔽材料受到关注。基于优异的导电性能,碳纤维(CF)作为电磁屏蔽复合
<正>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自西方,其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已比较成熟,但迄今为止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没有达成一致.1国外有效教学的界定从概念阐述的表达形式上,
探讨了公路景观的概念,总结出公路景观的评价标准.通过对韩城市108国道的景观提升改造, 提出了公路景观评价标准的评价因子——景观空间、景观材料选择、地域文化传承、生态
清朝开辟“湖南苗疆”之初,针对该地区的各种政治举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但是行政上的身份析分未能在短时间内化为社会运作的影响变量,更未能直接主导人们身份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对其气势成因的探讨,前人已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多从论辩技巧、语言艺术、社会背景等表层原因探讨,我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武将,他因战场失利、投降匈奴的经历,成为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李陵诗歌是五言诗中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些诗歌因李陵的历史经历和诗歌文本的数量及内
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青春写作的崛起成为一种异常引人注目的状况,其中以“80后”写手的纷纷出现为最。尤其是近年来“80后”写作好像一股飓风,大有尘嚣日上之势。这些少年写
探讨了压敏型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乳化时间1为35min,乳化转速为3200rpm,乳化时间2为8min。通过粒径分布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最
封禅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规格的祭祀典礼,由此而产生的封禅文学其重要性亦自不待言。然而,对于围绕封禅大典所创作的各体文学作品,历来研究者却关注甚少。鉴此,笔者在对大量文
传统民居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而门窗是传统民居的形象标识。伊犁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是中国和俄罗斯建筑装饰形式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其造型与装饰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