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在……之上/之下”这两个框架式结构进行了考察,在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之下,运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对于这两个结构的意义和组配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由语料库数据特征确立构式性质,结合描写和定性分析探求构式意义,与同一家族的构式成员进行区分,并解释其运作机制。首先,“在……之上/之下”是汉语句法层面的组合,要确认其构式合法性,需要确认它“基于语言使用事实的非线性组合意义”。有别于传统的例句结合语感的列举分析,本文采取构式搭配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构式组合中几类论元的语义类别来寻找这一特殊的非规约意义。通过数据分析进而确认了“在……之上/之下”的构式合法性,二者的基本构式义分别是“超出”和“不及”。其次,在基本构式义的基础之上,第二章对构式自身特征进行考察,就其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分析。“在……之上/之下”功能倾向对称,句法分布类别一致,但引介成分多样,且“之下”具有独特的动词引介类。语义上二者均可分为空间、事件(时间)以及抽象意义三类。在入句实现上,基本的构式义进一步类化、引申和隐喻成为复杂的义类,表现为处所、方位、事件、原因、条件、对象、方面等多个意义类别。语用的倾向和句法语义的特征密切相关,“之上”的句尾分布倾向使其具有新信息和焦点的功能,而对立的“之下”语用功能相反,这是由于它倾向于无定分布,多位于非句尾的关系。最后,构式的外部关系中,主要有构式和动词、构式和其他构式以及构式和语境的互动关系。这三类分别对应了构式的压制、构式的承继关系和构式的生成理解机制三种模式。三类关系分别反映了构式在不同系统和层级关系下的分布和运作。构式的动词表现出匹配强势,压制较少的特点,压制中转喻和选显压制是主要的手段。构式的承继模式反映了其句法和意义关系的来源,并通过论述“构式独有的意义”来进一步论证理据性和独立性问题。而构式的生成和理解涉及了概念整合和部分认知理论,这一部分论述了语言使用者如何结合语境并运用构式生成新的句子,又如何通过解码理解发话者的意义。这也反映了构式运作中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