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马克思系统阐述异化理论到后期抛弃异化理论,进而以追求生产力的进步为目标,马克思看似抛弃了以人为本的主客观二元论,实际上是他看到主客观二元论所面临的困境,因而选择了一条先抛开主体,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的道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回来讨论主体性。作为现实的个体,这种主体性是否可以抛开或者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性在个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在社会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分化的过程中,个体是否感受到“被异化”,或者是处于同理论家所表述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异化”概念出发,对异化概念的起源、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阐释、各个流派因时因地的对它的归纳和考察做文献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个新概念--“异化感”,其目标在于从现实的经验角度考察异化存在与否?它仅仅是理论家们根据逻辑推演出来的抽象概念还是实际存在于众多个体身上的一种行为和精神特质?
作者将异化感的分析分成两个层次:一、根本的层次,主体对自身本质属性的迷惑程度。可以说,在这个层次上,正如众多哲学家们所讨论的一样,它是人类本身的一个“黑匣子”,其中的秘密是很难被解开的。作为普通人,严格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异化感是很强的,为了避免形而上式的笼统论述得不到定论的结果,作者退而求次,从实际角度来论述异化感的状况。二、现实的层次,主体被外在世界的反作用程度。在这一层次上,作者依据前人的经验和现实的可能性,分别从生活中的十二个方面考察其对个体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我发现,个体的异化感主要来自其中的几个方面,比如工作、环境、科技等,而不是来自于生活的所有方面。同时作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此外,对数据的进一步整理表明,不同性质群体之间的异化感是存在差别的,现实带给他们的作用有很大差别。
在问卷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作者用个案访谈来进一步对所研究的问题做补充分析,一方面验证这些问卷数据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另一方面把握异化感状况对人们现实的影响,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
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作者又反过来问:我们的异化感源自何处?我们该如何降低人们的异化感?在社会看似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在哪些方面退步呢?我们能不能对人类的将来做一个更好的引导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异化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人类要追求真正的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温饱或者说物质极大丰富之上,我们更不可缺少的是心灵的进步。消除异化感的途径,从现实来说,一方面我们期望社会发展,但发展不是来自于物质极大丰富,而是来自于物质丰富的基础上的相对公平,以及相对的安全,和相对的闲暇。另一方面,我们要诉求自己的心灵解放,异化感与其说是外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结果,不如说是每个个体的各自态度共同形成一个场而对个体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要达到外在追求和内在追求的平衡,这才是社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