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的世界虽然较为闭塞,但也时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人类行为。在理解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婴幼儿需要正确区分人们所展现的习用性(conventional)及非习用性(non-conventional)行为。习用性行为是指那些具有推广性和分享性的行为,例如不同语言中词汇的使用方式。相比之下,非习用性行为,如个人偏好或是目标是不能够被盲目推广至所有人的。区分以上两类人类行为的能力能够帮助婴幼儿学习与自身文化相关的知识并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Graham et al.,2006)。以往研究发现英语国家的婴幼儿对习用性及非习用性行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例如,婴幼儿期待不同的人使用同一个词来指代同一个物体,但却不会期待不同的人分享他们对一个特定物体的偏好。因此,婴幼儿能够区分不同形式的人类行为(Henderson&Woodward,2012)。但是,目前还未有研究探索婴幼儿能否理解更为复杂的习用性及非习用性知识,也未有研究探索过中国婴幼儿对这两类知识的认知能力。针对这些现有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年龄为12至15个月的,第一语言为中文且没有任何发展疾病的幼儿作为被试。本研究运用了实验的方式探索了幼儿是否能够理解人们可以用同一个词来指代同类型的不同物体,但却不一定对某个物体类型有同样的个人偏好。本研究由五个研究组成。研究1和2聚焦于中国幼儿对习用性行为的认知能力,其中研究1检验了幼儿是否理解不同的人应该用同一词汇命名同类型物体这一词汇习用性相关知识。研究发现幼儿期待不同的人将同一词汇推广至两个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同类型物体。这一发现首次表明中国幼儿能够理解词汇的推广是具有习用性的,且他们期待不同的人用同一个词汇命名同类型的物体。研究2运用中文交流发展量表探索了幼儿对语言习用性知识的理解是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以及教育环境有关。研究发现幼儿日常与成人交流的平均时间和他们对语言习用性的理解程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3和4聚焦于幼儿对非习用性行为的认知。研究3测试了幼儿是否理解尽管一个人对物体的偏好可以推广至同类型物体但却不一定能够推广至另一个人。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并不期待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物体有相同的个人偏好。作为控制实验,研究4去除了研究3中的对幼儿的提问环节且结果与研究3基本一致。这一发现说明实验中的提问环节并不会影响幼儿分辨非习用性行为的能力。综合之下,研究3和4显示中国幼儿能够理解个人偏好行为的非习用性。另外,幼儿在本研究中对习用性行为和非习用性行为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进一步表明他们能够区分这两种人类行为。研究5为研究1-4的控制实验。该研究测试了幼儿是否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同类物体。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具有分辨两个不同颜色的同类物体的能力。这一结果进一步确认了幼儿在研究1-4中能够根据信息的习用性及非习用性来判断是否将其推广至同类型物体。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 12至15个月的中国幼儿对日常习用性行为(中文词汇的使用方法)以及非习用性行为(对物体的个人偏好)的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幼儿能够推广词汇的意思至同类物品和不同的人。另外,他们也理解个人对物体的偏好只能被推广至同类物品但不能被盲目推广至不同的人。这一对习用性及非习用性行为的认知能力及敏感度能够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获取与自身文化相关的信息并更有效地与他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