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本论文以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为支撑,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统计学等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岷山-横断山北段区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了“子系统-综合”的生态承载力多层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承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等状况以及生态承载力研究体系基础上,遵循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等指标筛选方法,构建了“子系统-综合”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子系统承载力与综合承载力有机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系统层构成,包含年均温度、年均降水、年均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烟粉尘总量、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总量、氮氧化物总量等11个指标。第二,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利用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法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和CASA模型分别对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岷山-横断山北段区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80%以上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高达90%以上;岷山-横断山北段区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差异,75%以上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达220gc/m~2/a以上。第三,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评价了生态承载力状况。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子系统承载力评价模型和基于线性变换的欧式距离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岷山-横断山北段区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空间分析表明:支撑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承载力较弱区域分别集中于研究区的中西部和中部;而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综合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呈现相同生态承载力等级小范围聚集和相近生态承载力等级穿插分布的特征,生态承载力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统计结果表明:岷山-横断山北段区所涉及的32个县(区、市)中,16个县(区、市)的生态承载力处于未超载状态;14个县(区、市)生态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2个县(区、市)生态承载力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即茂县和汶川县。第四,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岷山-横断山北段区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支撑力因子和压力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和交互探测模型对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对支撑力因子和压力因子分别进行空间探测,识别出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年均叶面积指数、烟粉尘总量的解释力均在0.3以上,是影响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对主导因子进行空间探测,因子探测解释力值的大小对影响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排序为:年均降水(0.56)>年均叶面积指数(0.5)>森林覆盖率(0.36)>植被覆盖度(0.35)>烟粉尘量(0.32);交互探测解释力均在0.75以上,表明岷山-横断山北段区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是支撑力因子和压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撑力因子奠定了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而压力因子主要引起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局部变异。总体而言,岷山-横断山北段区生态承载力总体状况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的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