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磁等离子体推力器(MPDT,Magneto Plasma Dynamic Thruster)具有推力密度大、比冲高、功率大、结构简单等优势,在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大型空间飞行器轨道转移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在空间电推进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的首选。MPDT工作时存在多种物理过程,其内部工作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有研究对MPDT工作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致使一些存在的问题得不到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1177235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等离子体推力器(MPDT,Magneto Plasma Dynamic Thruster)具有推力密度大、比冲高、功率大、结构简单等优势,在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大型空间飞行器轨道转移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在空间电推进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的首选。MPDT工作时存在多种物理过程,其内部工作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有研究对MPDT工作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致使一些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开展MPDT工作机理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值模拟方法,粒子模拟方法能够客观地反应等离子体的运动规律,非常适用于研究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晰的问题。本论文基于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方法,针对MPDT加速机制不明确、工作稳定性差、系统效率低以及电极烧蚀严重等问题,系统开展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旨在厘清相关科学认知,探索提高推力器综合性能的方法与途径。针对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技术中计算量大的难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用于PIC/MCC模型的高效计算方法,即缩比模型标度方法。基于模型缩比前后带电粒子的运动特征不变性与放电相似性,得到了缩比模型物理量的标度关系;通过模拟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与放电等离子体特征,对标度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模拟的粒子总数,缩短放电达到平衡的时间,可以还原等离子体的原始放电状态;在同等计算条件下,能够将等离子体粒子模拟计算时间从数十天缩短至几个小时,计算效率提高十分明显。深入开展了AF-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1)针对推力器放电过程中粒子运动规律不清晰的问题,建立了用于模拟AF-MPDT放电过程的PIC/MCC静电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放电腔横截面内带电粒子的E×B漂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推力器等离子体中电子被磁化而离子未被磁化,进而使得电子作回旋漂移运动,而离子作偏转漂移运动,并且近阴极区域的等离子体转动动能大于近阳极区域。(2)针对推力器等离子体加速机制与能量转化机理不明确的问题,分别阐明了电场与磁场对等离子体的加速作用;建立了推力器三维粒子运动模型,首次通过粒子模拟方法,获得了单粒子在推力器中的运动轨迹;通过求解MHD方程组,得到了等离子体磁压力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单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能量转化规律,验证了磁喷管加速原理。研究表明,电场加速机制主要包括电子倍增、双极电场加速与电双层加速,磁场加速机制可分为放电腔内部的轴向附加磁场加速与推力器出口的缓变磁场磁喷管加速;粒子动能完全来自于电场做功,磁喷管的缓变发散磁场能够将等离子体非轴向动能转化为轴向动能,从而增强了推力器电磁加速效果。(3)针对推力器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阐明了推力器“onset”现象的物理原理;通过求解等离子体扰动方程,得到了轴向附加磁场作用下等离子体静电波的色散关系;首次采用粒子模拟方法探究了AF-MPDT放电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所属类型。研究表明,因为电子与等离子体静电波相互作用引起波的增长,导致电荷集拢现象,最终产生推力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不稳定放电会加剧电极烧蚀现象、降低离子旋转动能、降低电能到动能的转化效率;证实了AF-MPDT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属于电子回旋漂移不稳定性。开展了SF-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建立了用于模拟SF-MPDT放电过程的PIC/MCC电磁仿真模型。(1)开展了推力器放电腔内电磁场与等离子体的分布特性仿真研究;探究了放电电压、工质质量流率与感生磁场对等离子体密度、温度与速度等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首次模拟得到了推力器的电极鞘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仿真得到的感生磁场分布与文献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放电腔内部等离子体密度会先增大后减小;阳极唇对等离子体具有加速作用。(2)针对推力器系统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阳极功率沉积的组成以及阳极压降的物理机制,分析了感生磁场与工质质量流率对阳极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阳极压降的性质取决于阳极表面与等离子体中的电流密度平衡关系;可以通过增大阳极电流接触面积、提高阴极电子热发射能力以及提高阳极表面的等离子体密度等措施,减小阳极压降进而提高推力器效率。(3)针对推力器电极烧蚀严重的问题,开展了阴极烧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放电电压越大、工质质量流率越高,阴极烧蚀越严重;可以通过选取电离阈值较低的气体工质、降低放电电压以及降低阴极附近的等离子体密度等措施,避免阴极过度烧蚀,从而延长推力器的使用寿命。
其他文献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低至几赫兹高到几千赫兹的振动激励,剧烈的振动和冲击载荷使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严重威胁。随着航天器对结构减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工程结构越来越难平衡承载能力和质量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受山羊在悬崖间奔跑和跳跃时其腿骨轻松自如对付落地冲击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基于山羊腿骨微观组织构造和结构的仿生减振结构设计思想,并围绕密质骨微观结构分析、仿生交错复合结构设
本文主要以直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针对压力梯度作用下超声速湍流边界层的相干结构演化规律,三维流场组织结构以及湍流统计特性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研究思路,将壁面曲率效应与压力梯度解耦开来,既分别研究了单纯平板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在逆压梯度(APG)和顺压梯度(FPG)作用下湍流结构及统计特性的响应规律,同时还将相同压力分布条件下曲率壁面耦合的压力梯度效应与单纯压力梯度效应进行了
对失效航天器的在轨修复是当前航天领域的热点问题,而航天器相对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失效航天器由于没有姿态控制,一般表现为在轨道上自由翻滚,而这为近距离操作带来巨大挑战。论文以此为背景,开展航天器相对空间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相对翻滚目标的绕飞与悬停控制问题,分别提出了强迫绕飞控制策略、基于模糊和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的悬停控制方法。(1)提出了
在人类地球低轨道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日臻成熟,国际空间站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等地球低轨道资源初步形成的背景下,载人月球探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再一次成为各航天大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热点。与“阿波罗”任务不同,现今提出的各类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更注重其可持续性以及对各类飞行器的可重复使用,更倾向于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以及现有的地球低轨道空间资源来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为空间
受扰动的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广泛存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和发动机内部,随着飞行器设计研究进程的推进,各类边界层湍流特性研究的紧迫性也逐步提升。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实验(纳米粒子散射技术、离子测速技术、油流法)为主并辅以数值模拟(基于雷诺平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的研究方法,主线在于厘清超燃冲压发动机内壁面喷注和辅助喷注方式引起的边界层内结构与湍流特性变化,同时又结合飞行器壁面、燃烧室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Laser Plasma Interaction,LPI)中的参量不稳定性是制约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点火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SBS)产生的散射光能够降低光强的耦合效
SiCf/SiC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抗氧化、耐烧蚀等优异性能,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中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航空发动机工作时面临非常复杂的应力环境和热化学环境,对所选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SiCf/SiC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前,其性能测试与仿真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后续的部件考核。国内前期生产的SiCf/Si
有效连接作为脑功能整合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大脑神经信号间连接关系的因果效应信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是两类广泛应用的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分别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表达。本文聚焦有效连接分析方法,并围绕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两类数据,开展多模态脑成像有效连接分析的方法学与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多变量时-频格兰杰因果连接分析。在本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
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MILO)是当今高峰值功率、无磁场、紧凑型窄带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前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MILO输出的微波频率不可调节,属于典型的窄带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随着MILO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