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的实业教育是在晚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诞生的,癸卯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实业教育制度的最终确立。山东实业教育在晚清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学堂是益都知县李祖年1903年创办的青州蚕桑学堂,这标志着山东实业教育发展的大幕的开启。自此以后山东的实业教育逐渐发展开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以农业、工业、商业等实业学校为主的各级实业教育体系。山东实业教育之所以能在晚清时期兴起,主要受到了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再加上晚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相继颁发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以官方的名义正式使得实业教育中国正式确立。对于山东来说,实业教育符合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再加上袁世凯、周馥、杨士骧等历任山东巡抚思想开明,比较重视实业教育的发展,这些原因共同促使了近代山东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从青州蚕桑学堂的建立到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实业教育制度的二十多年间,山东实业教育大体经历了萌芽(1903—1911年)、初步发展(1912—1916年)和转型(1917—1922年)三个时期,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一度成为全国实业学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山东实业教育的创办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政府和私人创办的,而私人创办的又能分为地方士绅、商团和学会、外国人三种类型;从实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山东实业教育主要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女子实业教育为主。而济南和烟台作为近代山东最重要的城市,对它们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实业教育发展状况在山东极具有代表性,一个是省会、内陆城市,实业学校数量多且门类齐全,一个是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因此多商业、水产学校而且创办主体比较多元。近代山东实业教育促进了山东的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使近代山东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丰富。各级各类实业学校的创办为近代山东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农业、工业、商业等近代技术人才,推动了山东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而山东实业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均衡、教育经费短缺、招生和就业困难等方面。通过对近代山东实业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职业教育的历史,并对现代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