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蒙药白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脓疮草属脓疮草(Panzerina alaschanica)干燥的地上部分,具有解毒消肿等功效,被蒙医视为疮疾圣药。白益母草为我国蒙古族医学体系中的经典药材,在蒙医理论的指导下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尽管这种药物被蒙医习用,但是由于蒙药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脓疮草种的分类方式上的分歧,继而导致了脓疮草种的生药学特征描述的差异。除花冠、花萼、花序、叶裂长短等描述的差异以外,脓疮草种的茎叶被毛程度的典型特征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的描述也明显不同。《中国植物志》中记载脓疮草种的茎叶被毛为多少被有白色绒毛,而《Flora of China》则记载茎叶密被白色绒毛。上述分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蒙药白益母草基原植物脓疮草种特征和来源的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蒙药白益母草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本文利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DNA分子标记鉴定和理化鉴定的生药学研究方法,对蒙药白益母草基原植物脓疮草及同属植物的性状与显微特征、分子遗传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从而明确了蒙药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脓疮草的生药学特性,有助于该药用植物的资源扩大与开发,同时为该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并且,由于蒙药白益母草自身的资源匮乏的限制,现有的研究又多集中在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上,对于白益母草药效活性的研究基本空白。因此,此课题根据书籍记载的白益母草解毒消肿的药效,在蒙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小鼠背部气囊炎症模型和脂多糖诱导小鼠炎症模型,开展对蒙药白益母草抗炎活性的研究。为蒙药白益母草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和结果:1.为方便区分表述,本文首先将采集到的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样本,按照《中国植物志》的分类方式将其分类为脓疮草(P.alaschanica)、甘肃脓疮草(P.kansu)ensis和小花脓疮草(P.parviflora)。由于该药用植物为蒙医多年习用,且在脓疮草属不同的分类方式下,脓疮草种的产地均含有内蒙古地区。故本课题以内蒙古产地为脓疮草种的参照,将其他样品与其比较分析。选取8个产地具有代表性的脓疮草属药材若干,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附录药材检定通则,观察、测量和记录各部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性状。并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镜下组织特征,用于蒙药白益母草基原植物的显微鉴别。结果显示,在性状特征上,根据花冠的长短、叶裂的程度和茎叶被毛的稀疏程度,使得小花脓疮草与其他两个种区分。根据茎的显微结构,维管束的大小、分布和密集程度,能够区分脓疮草属下三个种。继而明确蒙药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脓疮草的性状与显微特征,既茎叶被稀疏短绒毛,叶全裂达底部,花冠长度大于2 cm。茎的横切面的4面呈现凹凸不平的形状,四角厚角细胞发达,7~15层。2.利用DNA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分析rbcL、matK、psbA trnH和ITS2 4种DNA序列特征,建立系统进化树。在明确蒙药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脓疮草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的同时,分析同属植物的遗传特征的差异。在4种DNA序列中,ITS2在3个种下未发现变异位点,psbA-trnH在205 bp和212 bp处的变异位点,可将甘肃脓疮草与其他两个种的药用植物区分开。rbcL序列在203 bp处的A-G变异,可以将小花脓疮草、甘肃脓疮草和宁夏产地的脓疮草与其他产地的脓疮草种区分开。matK序列在729 bp处的A-G变异,可区分小花脓疮草与另外两个种的药用植物。总体上分析,4种DNA序列的变异位点少,且从系统进化树的结果来看,脓疮草属下小分支的支持率均未超过63%,且遗传距离较近,对脓疮草、甘肃脓疮草和小花脓疮草的鉴定能力有限。3.利用高分辨质谱建立蒙药白益母草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并且根据质谱裂解规律,参照标准品、化学成分数据库和相关文献,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软件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脓疮草属内的成分差异。结果显示,初步鉴定白益母草中的41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和木脂素类成分。其中,13个化合物经标准品确认,24个化合物首次被报道。除小花脓疮草外,另外两个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7,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小花脓疮草为离群的异常值,与另外两个种能明确区分开。相比于小花脓疮草,在蒙药白益母草的基原植物脓疮草中含有更多的水仙苷等黄酮类成分。4.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选择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建立1 1个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蒙药白益母草的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方法的精密度为RSD<9.74%,重复率RSD<4.31%,稳定性RSD<5.22%。平均回收率范围是96.04%~104.14%,RSD值在2.14%~4.72%。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在蒙药白益母草的黄酮类成分定量结果中显示,水仙苷含量最高,其次为银椴苷。5.建立小鼠背部气囊角叉胶炎症模型(非抗原性)和脂多糖诱导小鼠炎症模型(抗原性),通过分析炎症介质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包括小鼠背部气囊中的渗出液、蛋白含量和白细胞的变化;脂多糖诱导小鼠炎症模型中组织和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外周血中白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和血清中脂多糖含量等指标,考察药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角叉胶诱导的小鼠背部气囊炎症模型中,24 h时模型组小鼠背部气囊渗出液蛋白含量和组织渗出液体积显著高于正常组,而给予白益母草总提物组的小鼠背部气囊渗出液中蛋白含量、组织液体积以及免疫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10 mg/kg脂多糖诱导小鼠炎症模型中,24 h时模型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为空白对照组的2倍左右,CD3+淋巴细胞显著下降至空白对照组的1/3左右,白益母草高剂量组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升高,同时,可抑制CD3+淋巴细胞的下降。除IL-4外,在外周血中22个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在结肠、肺、肝、脾和肾等器官中,有14个因子同时出现升高,其余9个因子在不同脏器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脏器对脂多糖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为结肠>脾脏>肺脏>肝脏>肾脏。与模型组相比,白益母草高剂量组19个细胞因子表现为下降,趋向于空白对照组水平,在脏器中也表现出和外周血相似的变化,白益母草对脏器干预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结肠>肺脏>肾脏>肝脏>脾脏。受白益母草影响最大的细胞因子有IL-1β、MCP-1、IL-1α、KC、G-CSF、IL-6、IL-12(p40)和 TNF-α。另外,白益母草低、中、高剂量可以降低血清中脂多糖的含量,尤以高剂量表现显著。结论:本课题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DNA分子鉴别和化学成分鉴别等生药学研究方法对脓疮草属植物进行综合表征,确定产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的脓疮草可作为蒙药白益母草药材的来源。由于小花脓疮草在成分上与脓疮草差异明显,故不宜将小花脓疮草作为蒙药白益母草药材的来源。甘肃脓疮草是否可作为白益母草入药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抗炎活性方面,蒙药白益母草能够从免疫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两方面的反向调节,减轻炎症相关反应的生理状态,表现出多维的抗炎作用。本研究为蒙药白益母草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