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领域的重大变革,中国人的生存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在观念结构中,做为我们事业精神支柱的理想信念问题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理想的重建问题成了迫在眉捷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理想问题予以重新定位和梳理。认为理想不是外在于人的价值悬设,而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理想不是主观意识的任意遨游,而是深深根植于当下现实实践生活世界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人自身本来就有的辩证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必定导致理想的多元化。多元化理想的冲突和整合将在未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持续存在。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理想必须在长期的社会教化和不断的阶级斗争中确立其统摄地位,完成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理想整合,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理想的人学内涵 传统意义上对理想的界定歧义丛生。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是建立在对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想观的批判与扬弃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将人的理想从遥远的天国拉回到坚实的大地,也回归到了人的自身。理想才真正成为人立足当下经验世界又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对真善美诸方面的不懈追求精神,成为人本身具有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批判精神,成为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最高精神。 第二部分 理想的人学定位 永无法与人相剥离的理想已内化为人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的本质系统中重要的一维。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认识能力的增强,理想本身做为一种观念形态成为引导人类自我意识运动的独立系统,这在塑造人自身、发展人自身中起了决定作用。从内在来看,这种理想精神不断地推动人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从外在来看,正是这种理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 第三部分 理想的现实根源 理想只有在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才成为真正的理想。理想一旦脱离现实,就只能以乌托邦的形式出现。在人类文化史上,乌托邦一方面具有超越性,另一方面则具有虚幻性。虽然传统的乌托邦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不同时代的人类事业,人们借助其自信地生活,借助其表达着对美好自由社会的向往与憧憬,但是,乌托邦本身具有虚幻性,终极性的先天缺陷,使得它在人类历史上成为一朵美丽的无果之花。理想的合法性根据恰恰就在于其深深地根植于现实实践生活世界之中。实践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本原性给人类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 理想的冲突与整合 人的现实存在的多元性、复杂性决定了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多元性。复杂性,多元化的理想观是建立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之上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导致理想冲突不可避免。对经济利益占有的无限欲望是理想冲突的最终根源。理想整合的前提是对经济利益的秩序分配。这种整合是通过对内部成员的社会教化和群际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完成的。 第五部分 理想的困境与重建 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多元分化,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念系统瓦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理想主义与后现代虚无主义在理想重建过程中忽视了中国人现实实践生活世界和生存范式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将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理想观念系统。只有立足于中国人当下的现实实践生活世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在未来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过程中重建民族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