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背光三尊式造像中的固定图式,“龙衔莲”图像向来被认为是北朝青州造像中的典型图像。以北魏中后期该图像进入青州造像系统为起点,其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定型、成熟、演绎的发展过程。一直到北齐时期,才因为青州薄衣佛造像的逐渐流行,而随着背光三尊式造像雕造的减少而退出青州佛教造像的图像系统。本文以“龙衔莲”图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图像的母题、形式风格、传播路线和流行等多方面的探讨,勾画出其在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学、人类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多个样态。为该图像在青州造像发展史上寻得一个坐标。具体而言,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北朝青州历史沿革和佛教发展概况的描述与分析,确立本地区佛教造像的繁荣期是在北魏入据青州以后。综合大量考古发掘报告,进一步厘清青州造像实际的出土地点、种类、数量等,并得出“青州造像主要以石佛造像为主”的结论。同时,对比出土各型造像的形制方面的特征,确定背光三尊式造像是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的代表形制之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造像实物的观察和分析,得出“龙衔莲”是背光三尊式造像中的典型图像这一结论。其次,以“细读”图像为主要方式。通过对“龙”和“莲”两个图像组成因素,在形态、样式、塑造与装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对比,进行类型学意义上的时期划分。综合该二图像元素各类型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图像所属造像的整体风格,将“龙衔莲”图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继而,以图像高度成熟的程式化阶段为例,从横向、纵向和纵深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图像在背光三尊式造像中的构图价值和意义。再次,以“龙衔莲”图像母题的探讨为旨归。通过对构成图像的基本因素——“龙”和“莲”各自在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中内涵的探讨,得出该图像可能具有文化多元属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作为造像中固定图式这一事实,思考这一图像在青州造像系统中带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以图像的母题为比较的对象,对比同时期各地区带有类似或相近图像母题的物质遗存,得出“‘龙衔莲’图像母题是在南北朝时复杂而多元的文化情景下,异质文化佛教信仰和中土固有的神仙信仰相结合的结果”这一结论。最后,将对“龙衔莲”图像形式风格和图像母题两方面的考察相结合,在总结形式风格特征的地区间相似性的基础上,对图像的传播路线作出推定。从信仰、风俗、图像等角度出发,结合青州佛教在北朝晚期进入繁兴这一事实,得出“‘龙衔莲’图像大规模流行于青州地区,是由于该图像自身在内涵上的多义性特征;作为异质文化的佛教,若要进入神仙方术信仰稳固的青州,更具合理性的可能便是寻找和塑造一个尽可能贴近青州的文化标签。”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