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含能材料作为国防科技及其武器装备的核心材料,高安全性超高能含能材料的精准分子设计与高效绿色合成是含能材料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与技术挑战。机器学习与定量构效关系(QSPR)相结合是新型含能材料研发的有效手段,旨在通过探究含能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实现高能含能材料的性能预估与智能筛选,可有效提升含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效率。本论文从新型含能材料性能预估与分子结构智能化筛选的实际需求出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能材料作为国防科技及其武器装备的核心材料,高安全性超高能含能材料的精准分子设计与高效绿色合成是含能材料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与技术挑战。机器学习与定量构效关系(QSPR)相结合是新型含能材料研发的有效手段,旨在通过探究含能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实现高能含能材料的性能预估与智能筛选,可有效提升含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效率。本论文从新型含能材料性能预估与分子结构智能化筛选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含能材料的密度和爆速为例,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结合QSPR的含能材料爆轰性能预估及筛选方法研究,为新型含能材料的精准分子设计、智能筛选以及高效合成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含能化合物的密度和爆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结合QSPR的含能化合物爆轰性能预估方法。首先,获取179个含能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和性能参数信息,并利用Kennard-Stone法进行QSPR模型的校正集和测试集样本选择;然后,以146个分子描述符作为输入变量构建基于RF、PLS和LSSVM的三种QSPR初始化校正模型,并利用交叉验证方法结合平均相对误差(MRE)最小原则进行模型参数选择与优化;最后,分别构建基于最优模型参数的三种QSPR校正模型,并对测试集样本的两种性能进行预测以验证其预测性能。结果表明,相比RF和PLS两种QSPR模型,不论是密度还是爆速,LSSVM-QSPR校正模型都表现出较优的预测性能(密度:MREP=0.0159,RP2=0.9712;爆速:MREP=0.0735,RP2=0.6854)。因此,建立了基于LSSVM-QSPR的含能化合物爆轰性能预估方法,为新型含能化合物筛选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2)为了提升QSPR模型的建模效率,借鉴变量选择策略,建立基于变量选择方法(VIM和VIP)结合LSSVM的含能化合物爆轰性能预估方法。首先,利用变量重要性测量(VIM)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分别计算每个分子描述符的重要性阈值;然后,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结合MRE最小原则对其进行选择与优化,并考察不同输入变量对LSSVM校正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最优的输入变量和模型参数条件下构建LSSVM-QSPR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对于密度来说,最优的校正模型为VIP-LSSVM-QSPR(MREP=0.0038,RP2=0.9968);对于爆速来说,最优的校正模型为VIM-LSSVM-QSPR(MREP=0.0620,RP2=0.8757)。因此,建立了变量选择策略结合LSSVM-QSPR的含能材料爆轰性能预估方法,有效提升了QSPR模型的建模效率。(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基于爆速(RE<5%)的含能化合物筛选为例,进一步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结合QSPR策略的含能化合物筛选方法及系统。首先利用K-S法重新选择校正集和测试集样本,以146个分子描述符作为输入变量构建LSSVM-QSPR校正模型,并利用十折交叉验证对LSSVM-QSPR校正模型参数进行选择与优化;然后,利用最优化的LSSVM-QSPR对测试集的含能化合物爆速进行预估,并计算其相对误差(RE)和决定系数(R2);最后,筛选出RE<5%的含能化合物,并计算这些化合物的公共骨架和官能团,进一步利用VIM对测试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进行权重计算与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含能化合物的爆速实验值与测试值之间的R2和MRE分别为0.9851和0.0184,它们的公共骨架和官能团分别为苯环和硝基,权重>1的分子描述符共有25个。该研究为含能材料智能化设计与分子结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热潮,储层结构非均质性也成为热点问题。研究结构非均质性的形成机制会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下夹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为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勘察,构型界面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剖面中的成岩演化过程、原油充注期次、成岩矿物分布特征及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详细且完整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质信息,进而针对该盆地内部沉积地层年代学的工作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前人主要通过磁性地层学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周缘露头开展了大量地层年代学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目前,柴达木盆地地层年代界限存在的模糊和争议,对明确盆地湖泊沉积充填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全球气候变化
目前,伴随油气资源需求量日渐增加,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但大多数低渗透油藏面临“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难题,这类问题在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油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产量提高。为了解决该难题,以提高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本论文根据该油藏区块的储层特性,通过分析合成一种新型适用于该区块的CQ-Ⅲ型纳米智能驱油剂,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探索出该驱油
裂缝是低渗透储层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油田注水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准确预测储层裂缝,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其平面展布特征的客观认识以及分析影响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有效、高效注水开发的关键。樊学油区长6、长8油层组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注水井吸水不均、油井见水后产量大幅下降、方向性水淹等问题,开展砂岩裂缝的识别与预测及其分布特征的系统性研究、明确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势在必
大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消亡往往受区域动力学环境控制,其构造格局和沉积充填往往具有较好的响应和记录。早古生代晚期是华北克拉通海相盆地走向消亡的关键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经历了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过程,其构造格局-沉积充填对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潜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相
天环凹陷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段上古生界储层非均质性极强,且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控制因素仍不明确。复杂的气、水分布可能预示了气、水赋存空间的差异性和储层储集空间的差异性,而这些可能受差异性的成岩作用所致。针对天环北段复杂的气、水分布和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本文从差异成岩作用入手,采用微观解剖与宏观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天环北段全区研究基础上,依据区域沉积、构造背景、气、水产出的差异性,选取S1
联三唑类化合物不仅具有高生成焓、高氮含量、高热稳定性,还有更多的修饰位点,通过引入不同基团或成盐等方式,可使人们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性能优越的含能化合物。C-N键连联三唑鲜见有人报道,C-N单键的生成热高于C-C单键的生成热,通过C-N键连接两个三唑环可以减少酸性氢的数量,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含能材料。本文以三氨基胍盐酸盐和甲酸为原料,通过成环反应合成了3-肼基-4-氨基-1,2,4-三唑二盐酸盐
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前人对其进行过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规圈闭和油气藏中储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方面,但对在油气运移过程中限制油气运移的盖层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含油性存在差异的岩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孔隙度、渗透率测试、岩石破裂前后渗透率变化测试以及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含油性存在差异岩石中含油性较差部分的岩石结构和孔隙结构特征,并据
东方气田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劈的北部,其主要特点是面积大,产能中等,储量丰度和井网密度相对较低,储层间的非均质性很强。自2003年投产以来,目前已经进入产量递减阶段,急需进行挖潜调整,减缓产量的递减。本次研究,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动态等多维度资料,开展高弯度型重力流水道储层构型研究及有利目标区预测。本文遵循“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原则建立研究区六个层位地层格架,以Y2IIU地层作为目的层
新型含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对含能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可以有效指导含能化合物分子设计,从而得到目标化合物。本文设计了4种不同双3,4-二氨基-1,2,4-三唑衍生物,评估了它们的核独立化学位移值(NICS)、拉普拉斯键级和键解离能,筛选出2,5-双-(3,4-二氨基1,2,4-三唑)-吡嗪(BDATP)为最优的新型双3,4-二氨基-1,2,4-三唑衍生物含能材料。对BD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