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主要是应用荧光双标法研究上焦心、肺与其相应的俞、募穴(肺俞、中府、心俞、巨阙 )之间特异性联系通路和胸气街的形态学基础。从而从形态学细胞水平说明俞募穴与相关脏腑的特异性联系途径,进一步逼近经络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并有利于针灸的推广。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整理,得出如下结论:1)俞募穴与所属脏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脏腑的俞、募穴与脏腑直接相通,并前后相应,所以脏腑的俞、募穴除了能够治疗局部病变,还能够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对脏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经络学中的气街是头、胸、腹、胫部经气聚集、联系的横向通路,在部位上气街包括了脏腑的俞、募穴。所以内脏与胸腹、腰背内外、前后相应。2)电生理技术和解剖学神经通路追踪技术显示了来自体表的信息和来自内脏的信息在相应脊神经节内汇聚到同一神经元,证实脊神经节内的部分神经元的周围突存在分支,即一支到体表,另一支到内脏。进一步从细胞水平论证了经穴--脏腑(体表--内脏)特异性联系的形态学基础。为解释牵涉痛和解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原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采用荧光双标法,分别对成年健康Wister大鼠上焦部位的心脏及其俞、募穴(心俞、巨阙)之间特异性联系,肺脏及其俞、募穴(肺俞、中府)之间特异性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肺俞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5, 以T3最为集中;肺脏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5,以T3最为集中;中府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C7—T5, 以T3最为集中。尽管肺俞穴、中府穴与肺脏各自的传入神经元在分布部位的范围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传入神经元却都主要分布于T1 —T5,以T3最为集中。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肺俞穴、中府穴与肺脏之间关系密切。2)心俞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6 , 以T5最为集中;心脏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2 —T5,以T5最为集中;巨阙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7, 以T5最为集中。尽管心俞穴、巨阙穴与心脏各自的传入神经元在分布部位的范围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传入神经元却都主要分布于T2 —T5,以T5最为集中。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心俞穴、巨阙穴与心脏之间关系密切。结论:1)来自体表(心俞、巨阙)的信息和来自心脏的信息、以及来自体表(肺俞、中府)和来自肺脏的信息,分别在相应的脊神经节内汇聚到同一神经元。脊神经节汇聚神经元是俞、募穴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2)“胸气街”在部位上包括了上焦心、肺的俞、募穴(肺俞、中府、心俞、巨阙),胸背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是“胸气街”的形态学实质部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