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而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可信的评价;并以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力状况及临床中药复方的应用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考察活血化瘀中药的用药特点,以及其他中医治则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运用情况。本研究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全面收集国内近三十年有关运用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献,在严格质量评价基础上,采用Revman4.2软件系统进行Meta-分析;对不同纳入标准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漏斗图对文献进行发表性偏倚的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5篇,均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率(OR=2.39,95%CI[1.87,3.07]);生活质量提高率(OR=3.08,95%CI[2.22,4.26]); KPS评分(SMD=1.46,95%CI[0.55,2.38]);0.5年生存率(OR=2.60,95%CI[1.66,4.08]);1年生存率(OR=2.53,95%CI[1.92,3.33]);2年生存率(OR=1.96,95%CI[1.35,2.84]);3年生存率(OR=2.12,95%CI[1.11,4.05]); AFP下降程度(SMD=-2.77,95%CI[-4.15,-1.39]);WBC计数(WMD=1.82,95%CI[1.41,2.24]); CD3+T细胞(SMD=2.09,95%CI[1.28,2.90]):CD4+T细胞(SMD=2.04,95%CI[1.10,2.98]); CD4+/CD8+T细胞(SMD=2.26,95%CI[0.75,3.77]); NK细胞(SMD=3.03%,95%CI[1.35,4.71]);1年内转移率(OR=0.22,95%CI[O.11,O.42])等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兼证或次要治法的不同对纳入各指标文献分兼解毒散结法和兼疏肝健脾法2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显示,在近期疗效、KPS评分、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降低AFP含量、1年内转移率这6个观察项目中,活血化瘀益气治法兼疏肝健脾组均优于活血化瘀益气兼解毒散结组;在生活质量提高率、0.5年生存率两个观察项目中,兼解毒散结组优于疏肝健脾组。漏斗图提示有发表性偏倚;经敏感性分析,除1年内转移率外,其余结果稳定。结论:可以初步认为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较单纯西医治疗显示出更能提高临床疗效,根据亚组分析,提示对于短期疗效指标,兼解毒散结治法更有意义;对于长远疗效指标,兼疏肝健脾法更有意义。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方法学质量偏低,样本量较小等),临床研究的结论难以得到公认。(2)临床研究:观察2012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进行单纯西医对症治疗加服经过辨证论治规律服用中药方剂2周或以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8例。结果:18例肝癌患者发病症状大多以胁肋疼痛(11例)、神疲乏力(15例)、纳呆食少(13例)、腹部胀满(13例)、黄疸(4例)为主要症状,服用中药后常见症状的改善率为胁肋疼痛36.36%,神疲乏力60.00%,纳呆食少53.85%,腹部胀满69.23%,黄疸75%;通过对18例患者54张中药处方中97味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中药及频次依次为:黄芪54、白术54、薏苡仁51、炒麦芽49、炒鸡内金49、土鳖虫48、醋鳖甲48、白花蛇舌草48、郁金47、半枝莲46、党参46、陈皮45、香附45、山药45、莪术43、苏木43、大黄42、三七42、炮姜42、延胡索42。18例患者KPS改善率为50%,患者主要症状普遍减轻,如腹胀有所缓解、食欲增加、体力有所增加。结论:服用中药后18例PLC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胁肋痛、纳呆、腹胀、乏力、黄疸使用中药均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以评分为2分的改善情况最为明显,对于改善肝癌患者腰痛和肩背疼痛,中药疗效不大;KPS≥60的患者改善率较好,但部分评分低于60分的患者由于病情较晚,症状较重,治疗效果欠佳。通过分析频次与症状的关系,对于胁肋痛明显的患者,加用白芍、三七及丹皮化瘀止痛;对于腹胀明显的患者,加用陈皮、枳实、厚朴行气除胀;对于神疲乏力明显的患者加用人参及增加黄芪的用量以益气提神;对于黄疸的患者加用虎杖、鸡骨草、地耳草以利湿退黄;对于腹水的患者,加用葶苈子、泽泻、猪苓以利湿排水;纳呆明显患者加用砂仁、厚朴、苍术以和胃醒脾;盗汗患者加用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津亏明显者加用天花粉、玉竹、五味子,肝肾阴亏者加用菟丝子、桑寄生、墨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