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处理隐喻这一重要语言现象时的心理过程和语言加工过程。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处理英语隐喻时是否会自发激活潜在的概念隐喻?2.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通过搜寻由喻体所代表的归属范畴来理解英语隐喻?3.中国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隐喻性句子是否需要比非隐喻性句子花费更多时间?4.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句子的时候,是否更倾向于使用非隐喻性句子而非与之相应的隐喻性句子?本研究采用了反应时技术,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E-prime软件来确保数据记录的精确性(精确到毫秒)。实验一运用了启动效应这一概念,为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括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实验二采用了2(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被试间设计)×2(刺激材料:隐喻性句子和非隐喻性句子,被试间设计)因素设计另外,针对两次测验,测验一和测验二,设计了问卷。测验一的任务为根据要求阐释句子,测验二的任务为根据要求翻译句子。研究数据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和次数分析。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总的来说,实验和测验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于英语本族语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搜寻归属范畴,以达到对英语隐喻的理解。这使得他们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减少对隐喻的使用。该结果符合最小努力原则。这些研究发现使得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研究工作更为复杂,原因在于如果学习者处于毫不知情的自然状态下,他们很少会考虑语言的表达力和形象性等因素。在最小努力原则的支配下,他们很容易显示出较低的隐喻能力。因此,应重新审视以往隐喻能力研究的假设前提。从研究结果中还可得出以下结论:适当的训练和更多的学习经验可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隐喻上的表现;课堂中教授隐喻时需引入对相关范畴的讲解;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建构隐喻,鼓励他们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本研究不仅回答了四个研究问题,还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隐喻处理上的区别,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认知上的特点。结合这些研究结果,对隐喻能力研究、隐喻教学和学习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