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五河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艺术,由于其流行范围狭窄、影响力较小等原因,早年间并不为人所熟知,随着歌手祖海将一首《摘石榴》唱响维也纳大厅后,五河民歌一时名声大噪。民歌作为五河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了大量的地方民俗,对民歌中民俗意涵的探析,是深入了解区域政治、经济、人文等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来阐述民歌中的民俗,第一章导言部分开宗明义,具体阐述选题缘由,概括五河民歌的研究意义,界定五河民歌的含义与范围,梳理和总结学界有关民歌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深入探析五河民歌的类型,把五河民歌细分为劳动号子类、秧歌类、小调类等三大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一一列举代表性歌曲。本章从地理环境、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五河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艺术魅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五河民歌呈现出南北过渡性的特征,兼具南北特性,但整体观之,偏重北方气质,五河民歌兼具南北方文化特点的同时更具有自身的个性。第三章探讨五河民歌与当地民俗事象的关系。民歌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成果,并不是孤立存在,独立产生的,而是与彼时彼地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连,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处于频繁互动之中。五河民歌是五河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重要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都能在民歌中得到体现。五河民歌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缩影,它记录着当地人的感情,讲述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也传承着一些民间知识与习俗。第四章主要论述笔者对五河民歌发展现状的一些反思。值得提出的是,随着五河民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增加了当地人的自豪感,也提升官方对此重视的程度,但是,五河民歌又给人一种日渐式微的感觉。作为非物质文化,民歌的传承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人群中,却很难听到传统民歌的传唱。本文并未给出对策与价值判断,民歌的传承将会怎样?这十分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