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周代礼乐的仪式研究,从礼仪用乐的仪式角度,研究乐在礼制中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以考古学及人类学的仪式音乐方法为辅来完成。并以文字、图片、乐类文物相结合形式进行论述。本文以礼、乐、仪三线索贯穿全文。礼,指在周代历史背景与五礼框架下,考虑周代礼制的建立、发展、鼎盛、崩坏进程;乐,指从乐之于礼的作用角度,探求礼、乐关系;仪,包含外在可观之“仪容”和内在规定之“仪则”。此线索表现为乐仪、礼乐关系、乐仪在礼乐关系中的作用三问题,并决定本文结构,分理论、文献、礼制、崩坏四部分。理论、文献部分乃解决第一问题,礼制、崩坏部分则解决后两个问题。理论部分,论述乐仪的乐器、乐舞、乐所、乐人、乐节、乐种六要素。乐器,有奏乐之器与节乐之器;乐舞,则从地域、乐节、射仪三角度论述;乐所,有空间、方位两层含义,从宫城结构及建筑内部结构论之;乐人,包含听乐之人和作乐之人两方面,后者论述其身份等级、性别、分类、仪位等内容;乐种,论礼乐、雅乐、燕乐、散乐、祭乐、房中乐、乡乐、缦乐的礼仪状态及相互关系。是为第一、二章。文献部分,包含文字、图片、乐类文物三种文献。文字部分,梳理“十三经”所载周代乐仪及前人研究。分经文记载、古人经解、今人研究三部分。是为第三章;图片部分,分析人们对周代乐仪所做的图解,根据五礼框架进行仪节分析。是为第四章;乐类文物部分,通过出土的乐类文物,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表现为对文献的补充、证伪、证明三个角度。是为第五章。礼制部分,主要讨论礼、乐关系。首先在导论部分,总论周代的礼、乐关系。其后从乐仪角度,分两章论述乐对礼制的两个维护作用。(1)以乐学礼,方式有二:从乐人学习礼,很多礼仪教育是在乐所中随乐人进行的,奏乐与学礼互不分离。学礼乐方式,有常时之教和临时之教两种,前者有正业、居学两种,后者有诏、教、谏三种;从作乐活动学习礼,在演习礼乐的活动(习舞、大合乐)中穿插、蕴涵礼之仪、义。(2)以乐行礼,包含作乐行礼、止乐行礼两方面。礼仪场合中乐的使用与否,均体现行礼目的。前者是在五礼框架下论述仪节随乐节而行之仪;后者论述周代禁乐之仪,指出当时存在通过禁乐以行礼现象。是为第六、第七章。崩坏部分,论述乐仪对礼制的破坏作用,可称为以乐坏礼。对礼制的僭越可通过乐仪反映出来。礼崩乐坏的过程正是乐仪变迁过程,新仪式取代旧仪式,新秩序代替旧秩序。本文从乐仪的地域、性别及接受三角度论述:(1)地域因素,西周乐舞多为西北周人之乐,至春秋以降,各地土风俗乐重新抬头,被当地人推崇,而冷落、排斥他人(周人)之乐。(2)性别因素,西周乐人为男性,东周时男女乐人混杂。女乐进入宫廷,冲击男性乐人地位,使后者四散而落入民间。(3)乐仪接受,对比西周礼乐与东周新乐的乐仪特点,论述西周乐仪的自身局限及吸引力下降问题。在这对比中,人们最终接受新乐,而对西周礼乐敬而远之。在这内外交困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礼崩乐坏现象。是为第八章。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礼乐的政治作用是在用乐仪式中实现的。西周礼乐仅是西北周人之乐,与列国之乐并存。周人希望在全国推广自己的乐仪,压制各地方俗乐及淫乐,实现移风俗、一天下目的。然而,春秋以降,随着周王室衰微,各侯国不再违心地顺从西周乐仪。或从情感上疏远之,而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本地乐舞,以娱乐自己;或从政治上僭用之,不遵从西周乐仪,以与天子争夺权利。最后的展望部分,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及本课题继续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