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知识生产、传播与创造的组织机构,大学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以知识作为媒介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播和继承,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知识的利用、创造和创新,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思维和专业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在知识与大学的交融中,知识生产模式大致经历了以单学科和双学科为主的模式1,以三螺旋为特征的模式2,到以四螺旋为特征的模式3的转型发展。模式1主要是指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是以单学科研究为主,学术成果评价以同行评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迈克尔·吉本斯等等人提出了模式2理论。模式2是在应用情景中产生,知识探究强调跨学科,知识生产具有异质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和多维度的质量控制。2003年,埃利亚斯·G·卡拉雅尼斯等人提出了模式3的理论。模式3主要是以知识集群、创新网络、分形创新生态系统为其核心组织模式,并以“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其存在的适应性情境。模式3理论在模式1的三螺旋模型,即政府-大学-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螺旋模型,即在原来基础上加上社会公众。自从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的创立开始,中国大地上就有了自己的大学。从我国第一所大学建立开始至今,我国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与草创:清末时期(1895-1911)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2)移植与创造:民国时期(1912-1949)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3)借鉴与动荡: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4)恢复与深化: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百余年的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表明:社会稳定是学科建设的外部环境;知识生产是学科建设的内部动力;政策驱动是学科建设的外在动力;服务国家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与东中部地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相比,我国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如下特点:(1)学科建设的地方性。西南地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是从大学办学定位、大学类型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而言的。该地区的地方高校有省部合建,以省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有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该区域内的这些大学都是有地方性政府来管理;(2)学科建设的应用性。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西南地区地方高校都把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应用性既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标识符码,也是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3)学科建设的民族性。云贵川渝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这个区域里生活和居住着彝族、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拥有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最主要场所,传承民族文化与历史,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新时代人才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4)学科建设的师范性。在西南地区87所地方高校中,师范类地方高校有25所,约占28.73%。这类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使命。师范性成为该区域内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特点之一,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是这类高校学科建设的传统与特色。由于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地方性、应用性、民族性和师范性,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西南地区地方高校还应考虑到这些特殊矛盾。由于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政策的驱动下,该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政策文本分析发现:由于受到区域位置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该区域内地方高校学科知识生产参与人员极其匮乏,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学科知识建设因循守旧,学科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知识生产环境设施比较落后;学科文化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科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由于受到区位优势与资源限制,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受多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学校长;学科团队;学生生源;学科基础;制度建设;学科文化。这些因素造成了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同。地方高校也是高深专业知识生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及一定的资源供给。学科建设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承、流动、创新去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两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G大学学科发展遭遇的瓶颈有:学科建设人才极度缺乏;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学科制度建设不够合理;学科文化氛围亟需培育;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率低;学科数据资源开发不足。T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学科布局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不高;学科建设领军人才比较匮乏;学科研究的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外在条件几乎相等情况下,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的差异主要还是归结于学科组织内部的权利运行与学科组织外部的资源分配与调节两个方面,这也可以视为同质性条件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处于知识经济社会时代下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对高深专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创新。在未来学科建设中,西南地区地方高校要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发展理论的要求,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对知识生产参与主体、学科知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学科组织的制度体系建设上进行调整与重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的学科知识人才。鉴于此,西南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可以采取如下的方略:一是开展跨学科研究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知识生产一方面要实现知识生产主体的转变,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学科知识生产。另一方面对知识生产质量的进行评价时,要建立多样化组织参与学科分类的评价体系。二是遵循服务地方的需求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地方高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重构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解决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上,应以跨学科知识的组织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三是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需求的学科制度体系。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的指导下,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学科分类和知识分类重新建立新型的学科人才培养制度。优化学科人才培养制度,构建学科分类体系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学科经费管理制度,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与监管,构建高效公开的学科建设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