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聚在一起,仿佛存在着某种势能。本文研究的人群,特指这种存在某种势能的狭义人群。就像1895年,《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说的那样,人群“盲目、热诚、复杂多变”,但“未来的社会不管根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力量”。而虚拟,无疑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的特性,这种特征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新环境中集结,他们聚集的力量绝非虚幻。新媒介的发展将使更多的人被纳入到这个尚未完全制度化的环境里来,本研究致力于探触这些人——虚拟人群。虚拟人群指的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中进行虚拟性信息互动,有相同关注点而集结的并存在某种势能的狭义人群。不过,人群研究在国内外并不是主流思路,虚拟人群的概念提出尚属首次。国内研究虚拟社区和网民心态及其传播特点的不少,但对特定虚拟人群的研究从来没有得到学术化、体系化的规范。和一些优秀的社会学研究不同,本文没有致力于研究网络空间是否具有社会的性质,也不在于分析网络互动和真实互动存在具体而微的关系。本研究关注的是在虚拟人群出现浩大的声势甚至惊人的力量(尤其是暴力性虚拟人群)之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这力量到底是什么力量?虚拟人群是如何集结的,这种力量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目前有哪些办法可以引导、控制这种力量。本研究将虚拟人群的研究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文化的沉淀,民族的历史,还有西方的融入——虚拟人群涉及的研究触点实际上无处不在,而且触及的可能是文明的深层问题。本文致力于探触传媒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常被忽视的观念——社会人类学的社会和符号交换。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虚拟人群的形成时,也是在研究符号在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产生意义叠加,变换、偏重的结果。在研究虚拟人群时,一些内容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对支配性文化模式和偏见提出质疑的素材。同时,我国仍应建立起一些大的管理准则,从传播的角度考量符号体系将给人、文化、社会带来的影响出发,制定出管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