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河网密布,文明久远,存留有一批历史悠久、延续至今的传统聚落。本地区有人类存在的历史极为悠久,距今200万年以前“巫山人”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曙光。重庆最先的聚落遗迹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其后,在重庆聚落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战争、民族融合以及人口迁移等历史事件在重庆聚落发展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中期,“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运动实现了重庆地区的社会经济重建,基本奠定了重庆传统聚落的现有格局。重庆传统聚落取决于其人居特质,基于长期的历史与文化构成的社会形态,在特定的地形地貌造就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也是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呈现的特殊人居形式。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许多地区都纷纷开始进行旅游项目开发,进而对传统聚落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传统聚落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地方特色存在消失的可能性。本文希望通过揭示重庆传统聚落的生成原理从而探讨重庆传统聚落的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本次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下,结合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揭示重庆传统聚落规律的一次实践研究。研究立足于“地理空间格局”、“自然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历史与文化”三个概念,将研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起来讨论。将传统聚落的自然空间特点、文化结构、技术特征的“属性结合”作为聚落分类的依据,这种分类方法对重庆聚落类型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可以揭示聚落系统内在生成、发展的规律,从而导向聚落保护的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寻找出人居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从而总结出传统聚落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重庆乃至西南传统聚落研究框架,寻求地域人居多样性发展的方向。本次研究中,笔者不只是采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将其与文化学科相结合,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出发点,深入分析了重庆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迁等,摸索出其相应的发展规律,在保护地域聚落的多样性与特色形态基础上,去寻求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保持重庆地域性人居的多样性的途径。本次研究试图构建的“途径”,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为基准,寻求出一种符合传统聚落发展规律的多样性进化理念。正如阿里夫·德里克(Alif Dirlik)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是否还存在通过恢复地域性特征的知识或者是摸索出一种可以适用于全球的重现地域性的实践模式来共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阿里夫?德里克(Alif Dirlik)这一观点和大多数学者不同,他认为全球化进程中,反而存在地区文化回归的契机,否认全球化只有负面影响。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确实有许多地区性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地域性人居环境的生成与发展的问题,在挑战与机遇中,显得更加有现实性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努力寻找出一种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等地域性景观的方法,让21世纪的世界依旧可以保持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