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陵江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水系主要由嘉陵江干流、涪江、渠江三大河流组成,流域内复杂的环境(如河床、水文等)为鱼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嘉陵江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嘉陵江梯级水电的开发,原有的河流生态环境等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之人类不合理捕捞、生活污水的排放、水土流失等环境压力,使嘉陵江渔业资源受到极大的威胁。嘉陵江中游蓬安段地处川东北,属于浅丘陵地带,现有马回电站、金溪电站两大水电站,是嘉陵江梯级开发的缩影。水电站的建立丰富了当地的水电资源,为蓬安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水电站的建立也使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适应性较弱的种群大量减少,如: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u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等。因此,本文选择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鱼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动态变化及重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研究,探讨水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为嘉陵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江中游蓬安段的鱼类组成:该江段共有鱼类57种,隶属于3目10科40属,鲤形目鱼类最多,占鱼类总种数的75.44%,鲇形目次之,占鱼类总种数的19.30%,鲈形目最少,占鱼类总种数的5.26%。鲤形目以鲤科鱼类中鮈亚科鱼类为主,共计22种,占鲤形目鲤科鱼类总种数的19.30%。依据鱼类区系划分标准,本次所调查鱼类可分为东亚类群(50.88%)和老第三纪类群(49.12%)两类。2.鱼类生态类型的划分:从食性角度看,水生昆虫食性的鱼类所占比例较高(21.05%),水生植物食性和着生藻类食性的鱼类所占比例最低(5.26%)。从鱼类栖息水层看,以下层鱼类(31种)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54.39%。从鱼类适温性角度看,广温性和适合在5°C~25°C的鱼类各占54.39%、46.61%。3.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鱼类群落优势种成分进行分析。嘉陵江中游蓬安段的优势种是(Hemiculter leuciscul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黄尾鯝(Xenocypris davidi)、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2.78%,占渔获物总尾数的67.88%。4.多样性分析表明:Pielou均匀度指数(J′)波动不大;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2014年10月出现最大值(5.46),2014年8月最低(3.27),总体来说在秋季较高;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性较大,夏、秋季相对较高,在2014年1月出现最大值(3.59),2015年1月最低(2.16)。5.群落多样性季节动态分析:春季的主要鱼类有11种,夏季有9种,秋季有14种,冬季有10种。月份间等级聚类分析,分为秋冬和夏秋两个类群,且差异显著(R=0.482<1,P<0.05);物种间等级聚类分析,分为、银飘鱼、黄尾鯝、鲫、蛇鮈和鳜(Siniperca chuatsi)、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鲤、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两个类群,类群间差异显著(R=0.796<1,P<0.05)。6.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将所有样本均划分为5个年龄组,其中鲫、、蛇鮈的2龄鱼占优势,且雄性个体均多余雌性个体,而黄尾鲴的1龄鱼占优势,5龄鱼在各个种群中所占比例均较少。结果表明:鲫、、蛇鮈不同性别之间的体长和体重均表现出差异不显著;黄尾鲴的体长和体重表现出雌雄间差异显著。7.依据体长与体重关系—Keys公式得:鲫和黄尾鲴为匀速生长,说明嘉陵江中游蓬安段的营养条件能够满足其生长需要;和蛇鮈为非匀速生长。鲫的肥满度在2~4之间,的肥满度在1左右,两种鱼均除1龄鱼外,其他各龄均表现出雌性略大于雄性;黄尾鲴除1龄鱼外,其余各龄均表现为雄性大于雌性;蛇鮈各龄的雌、雄鱼之间肥满度比较相近,没有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