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白血病发生耐药或复发是目前困扰临床、影响白血病治疗效果的最大障碍。迄今尚未分离出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基因,而且已知的耐药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白血病病人发生耐药的机制。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是新型的表型克隆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SH)构建一对来自同一个体复发与初治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白血病发生耐药或复发是目前困扰临床、影响白血病治疗效果的最大障碍。迄今尚未分离出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基因,而且已知的耐药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白血病病人发生耐药的机制。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是新型的表型克隆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SH)构建一对来自同一个体复发与初治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筛选克隆急性白血病复发相关基因。2.目前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方法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表达的系统分析、差异显示PCR方法及抑制性消减杂交法等。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势所在,但也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继续探索新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仍有实用价值。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新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方法1.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SH)构建一对来自同一个体复发与初治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及基因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未知基因的EST片段。选择其中一个EST片段,采用电子克隆结合RT-PCR方法获得未知基因的cDNA全长。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正常人和急性白血病病人中的表达。2.用长引物制备驱动组(driver)DNA模板,短引物制备实验组(tester)模板,验证阻断PCR对tester模板的选择性扩增作用。通过制备长度不同的同源DNA模板,验证聚合酶链转化反应将短模板转化成长模板的作用。以敏感和耐阿霉素的k562细胞为模型,检测聚合酶链转化-阻断PCR消减后,二者之间共有基因(β-actin)和差异表达基因(mdr-1)表达的变化,验证该方法对tester模板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选择性扩增作用。结果1.成功构建消减效率高的一对来自同一个体复发与初治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2.成功测序34份阳性克隆,其中20个片段为未知序列EST,其中13个EST片段经斑点杂交证实为差异表达基因。提示这些片段可能来自13个新基因,这些新基因可能与复发及耐药相关。已在美国NIH的基因库GenBank登录注册7个EST片段。注册号分别为:CB412259—CB412265。3.挑取其中一个EST(ssh369-24),应用电子克隆结合RT-PCR方法进行cDNA的克隆,得到两个新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剪接异构体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剪接异构体1(splicing variant1 of eIF4E )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剪接异构体2(splicing variant2 of eIF4E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编码的蛋白产物与eIF4E蛋白有所不同。4.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eIF4E剪接异构体2在正常人和白血病病人中的表达情况,发现正常人与急淋病人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急单病人(初治和复发)表达量低于正常人和急淋病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阻断PCR对短引物制备的tester模板具有选择性扩增作用;对于长度不同的同源DNA模板,聚合酶链反应能够实现短模板向长模板的有效转化。6.经过聚合酶链转化-阻断PCR消减后Tester和Driver共同表达的β-actin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未转化组)减少约10个循环,而差异表达基因mdr-1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1.成功构建消减效率高的一对来自同一个体复发与初治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2.获得两个新的eIF4E剪接异构体全长cDNA,二者编码的蛋白产物与eIF4E蛋白有所不同。3.急单病人(初治和复发)eIF4E剪接异构体2表达量低于正常人和急淋病人,差异具有显著性。4.建立了一种新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聚合酶链转化-阻断PCR消减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可直接获得全长cDNA等优点。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的定义背景:国内外对早期复发的时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将术后2年内的肝癌复发定为早期复发,但也有学者将术后1年内,8个月内,甚至6个月内的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因此目前对早期复发的时间界定尚有争议,有待更多研究证据。本研究目的是尝试定义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比较极早期复发及早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并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术后复发不同截止月份,将这些病人分为极早期复发或
目的:肿瘤细胞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是多种相关基因联合表达,通过细胞不同水平层次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一般涉及到细胞膜上表达的耐药蛋白介导化疗药物外排、细胞内凋亡水平降低和抗凋亡水平升高、细胞增殖周期调控改变等方面。核仁素作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的多功能蛋白,具有调节染色体复制、参与核糖体形成及RNA转录、调节某些m RNA的翻译以及特定micro RNA形成等功能。本课题通过研究核仁素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是一类以颅内对称性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癫痫等。大部分PFBC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该病已克隆5个致病基因,包括SLC20A2,PDGFRB,PDGFB,ISG15和XPR1。PFBC
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
目的:胃癌是中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癌症引起的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占一半以上。由于绝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展为进展期胃癌,即使现在针对胃癌的微创手术已经发展地较为完善,但是患者的预后结果还未能达到预期。并且由于胃癌细胞所具有的异质性,故关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还未能完全研究透彻。CDK5RAP3蛋白是一种可以与CDK5激活蛋白P35、P39结合的蛋白。在先前的研究中,CDK5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ARID1B、mi R-137的表达,在体外研究JARID1B、mi R-137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并初步探讨可能发病机制,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H3K4me2、H3K4me3、JARID1B蛋白;荧光定量PCR检测JARID1B、mi R-137 m RNA检测在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
八十年代在临症中于尺泽穴到孔最穴2寸处寻得一压痛点,经过几年临症实践, 证实此点有解痉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对多种内、外、妇科疾病有立竿见影之效, 故自命名为"尺前"穴。在多次国内、国际针灸学术会上与同道交流,深受同道欢迎。
背景:生物可降解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s,BRS)体外释放仿真模拟研究可优化临床应用、也亟需一种可靠的量化方法。微焦计算机断层扫描(mCT)是支架体外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因X线对BRS的不可视性而难以对BSR进行准确观察。因此,如何实现X线可视化及三维重建是BRS体外仿真模拟研究的前提。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比增强mCT检测聚合物BRS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的可行性,并确定其
目的: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引起的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在中国,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所以很多治疗手段并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而目前关于胃癌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CDK5RAP3蛋白是CDK5激活蛋白P35、P39的结合蛋白。CDK5RAP3被报道涉及癌症的发生发展,但它在胃癌中的表达和功能尚未被研究。本研究首先观察CDK5RAP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和生存资
研究背景及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基因表观遗传的变化先于蛋白改变、细胞癌变的发生,从表观遗传学为切入点研究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助于了解胆囊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为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Wnt通路抑制因子-1(Wnt inhibitory factor 1,WIF-1),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是Wnt/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