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 max(L.)Merr.]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大豆产量改良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本研究利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构建的两套大豆RIL群体,抗病NJRIKY群体(科丰1号×南农1138-2)F7∶11和株型NJ(SP)BN群体(波高×南农94-156)F7∶11,在分析影响产量改良的主导因素的基本上,定位了与产量有关的大豆株型、光合生理与耐低磷性状的QTL,为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学解剖,大豆株型、光合生理及耐低磷性状对产量改良的影响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曲茎是大豆的一个特异株型性状,在高密度群体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本研究利用NJ(SP)BN群体的151个家系定位三个株型性状的基因及QTL,并鉴定曲茎对大豆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曲茎(sb)和有限生长习性(ktl)基因定位在连锁群B2和L上,与株高有关的2个主效QTL分别位于L连锁群上靠近dtl位点和B2-1连锁群靠近Sb位点,分别可解释株高表型变异的52.5%和11.6%;此外,2个微效的株高QTL定位在C2和N连锁群上.在DTL和Sb位点附近对株高具有负效应的QTL,对产量同样具有负效应。与正常茎相比,曲茎家系具有较矮的株高、较低的表观生物产量、表观收获指数,而成熟期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很显然曲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低了株高、表观生物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产量始终是大豆品种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NJRIKY和NJ(SP)BN群体通过QTL定位和相关分析对大豆表观生物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与产量及其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和熟期)进行了遗传学剖析。结果表明共在2套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检测到40个QTL与这5个农艺、生理性状有关.其中在C2和L连锁群上检测到的QTL与先前的许多报道一致,而在B2和O连锁群上检测到的株高、熟期和产量QTL则在此前报道不多。检测到的表观生物产量QTL基本与籽粒产量QTL共位,且共位的QTL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在两套群体中分别检测到3和4个表观收获指数QTL,分别定位在D1a+Q、C1、C2、E和J连锁群上。仅在RIL-1群体的C2连锁群上有1个表观收获指数QTL与表观生物产量、籽粒产量QTL共位。但共位的QTL加性效应方向相反。而在RIL-2群体的E连锁群上的表观收获指数QTL与表观生物产量、籽粒产量QTL共位,且加性效应方向相同。株高、熟期QTL与表观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共位性明显,而与表观收获指数仅NJRIKY群体中有1个位点共位。叶绿素是一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与产量密切关联。本研究来自NJ(SP)BN群体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产量和表现收获指数的关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累积量QTL定位的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B1、D1 a+Q、F、G、H、L和M连锁群上,每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9%~23.4%。V6和R2期没有检测到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而在R4期检测到4个在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qccF.1、qccG.2、qccH.1和qccM.1),R6期仅检测到1个QTL(qccH.1)在2个年份均表达,该QTL在R4也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净增量有关的QTL位于B1、B2、G、L和I连锁群上,其中在B2和L连锁群上的两个QTL(qccB2.1.1和qccL.1)在R2-R4和R4-R6时期均表达,且与2年均表达的籽粒产量QTL共位。这印证了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的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衰老是植物的一个发育性状,对植物体内营养再分配与光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NJRIKY和NJ(SP)BN群体进行了大豆叶片衰老QTL的初步定位,并分析了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初步结果表明:在C1、Dlb+W、L和O连锁群上检测到了4个与大豆叶片衰老有关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8国~13.7%。除RIL-2群体熟期与叶片衰老相关程度较低外,两个RIL群体中表观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株高和熟期与叶片衰老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观收获指数与叶片衰老间一个群体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另一个群体则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在大豆育种中试图通过选择延迟叶片衰老有时仅能提高表观收获指数,但是这样的材料往往产量潜力不高。光合速率的提高对大豆产量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NJ(SP)BN群体对4个光合性状QTL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产量与光合速率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而4个光合性状间除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外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分别检测到1、2、1和2个QTL位点与光合速率(O连锁群)、气孔导度(A1和D1b+W)、胞间CO2浓度(G连锁群)和蒸腾速率(H和M连锁群)有关,相互间均不共位,前3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略低于10%,而后3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以上。土壤缺磷是一些作物如大豆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利用NJ(SP)BN群体(151个家系)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耐低磷有关的性状,并进行有关性状的QTL定位。初步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总干重主要由单株P吸收量决定,而与磷利用效率无关;而单株P吸收量与根干重、根效率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P吸收量变异的76.2%由根效率决定。不施磷处理的R/S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茎干重无显著的变化,而根干重则显著增加所致。QTL分析表明共在C2、D1b+w、F、G、H、K2、L和N等连锁群检测到10个QTL与耐低磷有关。分别可解释所对应性状表型变异的6.6-13.4%,其中3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亲本波高,7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亲本南农9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