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慢性重型肝炎不同证型形成的病理基础,为慢性重型肝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慢性重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炎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考《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结合临床实际而制定)。2、制定临床资料收集量表(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要求,制定收集量表,主要内容包括:症状、体征、临床常见并发症、肝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辨证分析)。3、收集临床资料:以临床资料收集量表为依据,收集了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福建地区(主要是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龙岩市第二医院传染病专科住院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例共282例。4、统计学处理:数据及资料分析利用SPSS15.0计算机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慢性重型肝炎282例,中医辨证可分为6个证型: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瘀热交结证、阳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其中:气虚瘀黄证187例,占66.31%,湿热内蕴证54例,占19.15%,瘀热交结证11例,占3.90%,阳虚瘀黄证10例,占3.55%,阴虚瘀黄证4例,占1.42%,疫毒炽盛证16例,占5.679%。2、282例中主要并发症有8种,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感染、原发性腹膜炎、低蛋白血症。其中:阳虚瘀黄证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的机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虚瘀黄证并发肝性脑病、腹水的机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5);其它证型与临床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型间肝功能指标比较发现:(1)各证型患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各证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LT均数变化趋势是:阴虚瘀黄证>瘀热交结证>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疫毒炽盛证>阳虚瘀黄证。ALT各组间比较显示,阴虚瘀黄证最高,阳虚瘀黄证最低。AST均数变化趋势是:瘀热交结证>阴虚瘀黄证>气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湿热内蕴证>阳虚瘀黄证。AST各组间经比较显示,瘀热交结证最高,阳虚瘀黄证最低。(2)各证型患者TBIL、DBIL及IBIL含量均显著升高,各证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证型患者PT值均显著延长,其均数变化趋势是:阴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瘀热交结证>疫毒炽盛证>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各证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阴虚瘀黄证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4)各证型患者AFP含量均升高,其均数变化趋势是:瘀热交结证>阴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阳虚瘀黄证。各证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P<0.05),其中阳虚瘀黄证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1、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主要分为6个证型: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瘀热交结证、阳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其中气虚瘀黄证和湿热内蕴证所占的比例最大。提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多湿热、人们喜食海鲜等生活饮食习惯对人体脾胃功能及正气产生影响,故慢性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多以脾胃气虚、湿热毒邪内滞为主。2、282例中常见并发症分析显示:阳虚瘀黄证常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气虚瘀黄证较少并发肝性脑病、腹水症状;其他证型与并发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的发生,似乎与人体阳气的虚衰有一定的关系。3、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中TBIL、DBIL、IBIL在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ALT、AST、PT、AFP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测并发症的参考。提示在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程中,要密切关注肝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