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野生鸟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在野生鸟类的南北大迁徙中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2005年青海湖爆发大规模感染禽流感的疫情,候鸟死亡数量较大,引发人们对青海湖候鸟迁徙的高度重视。斑头雁(Anserindicus)为青海湖迁徙候鸟的优势种之一,在疫情发生期间死亡数量最大,其种群数量面临一定威胁。
本文以斑头雁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3S技术在斑头雁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的应用以3S(GIS,RS,GPS)技术为手段,采用中国境内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对斑头雁的潜在生境进行提取与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分布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采用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斑头雁的潜在生境(湖泊与环湖活动区构成)共有275处(以湖泊为单位),湖泊水体总面积约为10306.4km2,59处生境已验证有斑头雁停留的踪迹,其中部分湖泊周围的验证点可能是斑头雁飞行时的定位点而不是停留点,目前还无法证实。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比较集中,迁徙路线较固定。
2.卫星跟踪数据在斑头雁迁徙研究中的应用利用2008年的卫星跟踪实时数据,分析了青海湖斑头雁在中国境内秋季迁徙路线、斑头雁迁徙途中在停留地的停留时间、停留地植被生境状况、停留地温度和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沿着四条典型的路线迁徙,迁徙方向大体一致;斑头雁个体的迁徙日期、到达越冬地的日期不同,中途停留3-6次,在不同地点的停留时间不同,迁徙直线距离为1300-1500 km,迁徙全程一般需要73-83天;停留地的生境类型大多为湖泊、沼泽和滩涂湿地,也有山地和农田;停留地的植被类型有高寒草甸、温性草原、沼泽草甸、盐生草甸、温性荒漠草原、高寒灌丛和农田等;青藏高原上气温的季节变化和独特的植被分布格局也是驱动斑头雁迁徙并形成比较固定迁徙路线的因为。为候鸟的迁徙研究、物种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3.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模拟及趋势分析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角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观测研究结果,设置了班头雁的交配、产卵、孵卵、育幼、迁入、迁出、死亡等过程的模型参数。根据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时间,设置以年为模拟单位,选取1/7为模拟步长,对未来25年的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灾害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未来青海湖斑头雁的最大种群数量,将在20000余只的饱和数量之内变化。2006-2008年斑头雁观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其方法对青海湖的其他鸟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候鸟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