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作为有效推进“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住居条件和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在其快速推行过程中,由于忽略农户这一微观行为主体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作用下,住居需求和认知发生的质的改变,忽视农村居民点不同于城市社区的特殊性,套用统一化、标准化的“城市社区”模式,造成农户间的互动性与互通性严重匮乏,带来村域资源利用、环境改善低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域空间格局优化及和谐宜居乡村建设。据此,本研究基于新形势下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需求,引入共生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剖析系统作用机制及运行原则和路径,完成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运行,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实现村域尺度下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功能型整合单元“资源共享、环境共建、义务共担”的空间布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共生理论对农村居民空间整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带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通过对共生系统构成要素、共生条件及共生基本原理的梳理,发现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的合作共生模式与农村居民点间相互交流、互动合作问题及新形势下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需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共生理论可为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体系。农村居民点间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物质、信息、能量的相互流通为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提供了较好的共生条件,在和谐、多样及共生共荣原理引导下,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统一。(2)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理论,实现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构建及运行。在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的共生条件、共生原理、共生效益阐释基础上,从共生系统构成要素出发,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这一系统在农户需求源动力推动下,通过共生单元自我增容、共生界面技术演化、共生环境外部刺激,促使共生模式不断进化,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这一作用机制,按照共生效益最大化、共生系统整体性、共生环境地域性原则,通过重构共生单元促使共同发展、强化共生界面形成有效沟通、完善共生环境引导进化方向、进化共生模式达到互惠共生这一路径实现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有序运行。(3)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指导下的实践,能够实现“同类资源共享、异类资源互补、村域环境共建”。通过分析大柱村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共生系统,依据相关原则和路径,针对5类农户构筑了3类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单元:满足零散分布于大柱村浅丘边缘区的农业专业化和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农户的生产功能型整合单元;提供生产服务为主的针对大柱村公路两侧呈断点分布的兼业化与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的服务功能型整合单元;满足大柱村内呈团状分布的非农专业化和非农多样发展型农户住居需求的生活功能型整合单元;以及保留散居型农村居民点(全村均有分布、涉及各类农户)。基于整合单元间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规律,兼以不同整合单元间功能差异、不同类型农户意愿需求特征,实现三大整合单元在村域内“一轴一带三团”的空间布局,形成以“服务功能型整合单元”为中心、带动“生活功能型整合单元”、辐射“生产功能型整合单元”、逐步引领保留散居型农村居民点的体系,实现了同类农户资源共享、异类农户资源互补及村域环境共建、义务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