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科学模型或方法在破碎栖息地间构建生态网络,是提升景观连接度的有效途径,可缓解生境破碎化负面影响。景观生态学中常凭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目标种生态网络,以提升离散栖息地间的景观连接度,缓解生境破碎化负面影响。但传统最小累积阻力生态网络方法,缺乏对生态网络的效用验证,对研究地的景观结构变化与生态过程影响认识不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功能连接度指数,定量评价生态网络构建前后的景观结构与连接度变化特征。并以扶绥境内的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栖息地生态网络构建为例,详尽叙述该生态网络方法的优化与应用过程。详细的方法步骤如下:(1)针对目标种的生境斑块辨认;(2)对研究区域的用地类型划分;(3)识别目标种潜在栖息地性质的踏脚石资源斑块;(4)研究地生境现状的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连接度评价;(5)对研究地各用地类型进行阻力值设定并生成景观阻力表面;(6)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方法,构建各栖息地间生态网络廊道;(7)生态网络构建后的研究地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连接度评价;(8)景观结构与功能连接度指数变化的相关分析;(9)研究地重要踏脚石斑块识别,识别对生态网络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点。案例应用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方法在获取黑叶猴栖息地生态网络的情形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与连接度概率指数,对研究地结构和功能连接度评价结果表明,该生态网络可有效提升栖息地完整性和连续性,降低总体破碎化水平并改善生境质量,并提升栖息地间的景观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生态网络构建所带来的景观结构变化和连接度提升间的关联度不强,两者间相互关系不如其结构与功能间联系强烈。景观结构连接度指数与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在结果上具有极显著的一致性,但与可能性连接度指数PC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在高度破碎化的栖息地景观中,在潜在栖息地密集的情形下,生态网络所带来的结构连通性变化与整体功能连通性相关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传统最小累积阻力的生态网络方法进行方法环节上的优化与补充,提出了一份更为完整的生态网络方法框架;(2)与一般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不同,本研究通过优先识别对目标种踏脚石斑块的方式,构建了目标种生态网络;(3)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和景观连接度两种不同方法,综合评价生态网络所带来的研究地结构变化与生态过程影响,实现了对生态网络构建的效用评价环节;(4)运用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研究地状况下生态网络构建所带来的景观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相互关系;(5)凭借斑块相对重要性指数,判别出生境中重要踏脚石斑块的分布与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