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之际,理学到了时代转型的关节点。薛瑄作为明初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对朱子学进行修正和突破,实现了“理”向“气”,有了内在转化,其重视自然使然的“复性说”,躬行践履、经世致用的思想更是开了明代实学的先声。本文克服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出发点的,对明初朱子学不经反思、取径单一的通行范式,结合哲学伦理学及史学方法,对薛瑄伦理思想展开基于文献的体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薛瑄的思想最为重气,其思想倾向是气本论。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讨论纷繁复杂,经朱子门人及元代、明代朱子学的阐发,朱熹的理气关系说被定调为理本论。薛瑄的气本论就是对理本论这一思想的修正,也是明清实学的先声。薛瑄在认识论上主张“耳目口鼻各专一事,而心则无不通”,重视感性认识,但是他的认识并不停止于感性阶段,且进一步认为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一方面,薛瑄在本体论意义上主张以气为本,另一方面,在价值论上又提倡以理为本,薛瑄的这种二元论思想正反映了朱子哲学的分化,同时也说明了理学在明初的转化,一是理气观向气本论的转向,二是修养论由重“道问学”向重“尊德性”的转变。其次,“复性”为宗的伦理思想。薛瑄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心”与“性”。薛瑄明确提出“立心为本”的命题,又提出复性为宗的方法论,心性统一,有着明显的心本体论和泛性论倾向。从思想史的进程而言,程朱庞大的理学体系到了元明之际出现了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理论浩繁难以把握;二是在官学化的过程中走向僵化,进而理论不断形式化脱离实践。薛瑄以复性为思想核心,简化了理学理论,恢复了传统修养论,强调实践性。薛瑄复性说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复还天命之至善本性,进而达到“人性”与“天命之性”的合而为一,即圣人之“天人合一”境界。天命之性在每个人身上的本质都是至善的,也是一样的,所以,不管圣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复性成为圣人,复性以后就会达到“道理物我无间,无人一致。”复性之后,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和合境界。最后,考察基于气论基础上的“躬行践履”的伦理实践与实学思想。薛瑄思想虽然在价值论意义上肯定理的逻辑在先,但在认识论上则肯定以气为本、理气合一的宇宙观,从实学层面上看,薛瑄开启河东之学,重气则自然会重视通过后天实践“变化气质”,积极带动实学实践,这也有助于去除朱熹理学经几百年的官学化过程中出现的教条化和形式化的积弊,开启了实用的“实学”思想和学风,对明中叶兴起的“实学思潮”起了直接的先导作用,是明代“务实”之风的理论先驱。综上,薛瑄伦理思想既重视以理为本的价值论和复性为宗的方法论,又重视积极的外求实践,求理遍求于身“内”(复性)“外”(实学),展现了其理论的结构。从学术史的意义而言,对薛瑄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朱子学在明初的发展,对薄弱的明初朱子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补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