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火山—侵出隆起:不同岩相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探讨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黄岗梁火山-侵出隆起中不同岩相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该火山机构由火山灰流相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侵出相的岩穹(流纹质碎斑熔岩)和浅成侵入相的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它们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40.3±0.93Ma、140.4±0.92Ma和141.8±0.96Ma,均属早白垩世初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三个岩相的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岩浆活动没有明显的间断,为粘稠的富晶岩浆(晶粥)连续作用的产物。这些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化学上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主要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岩浆作用产物表现出从早到晚Si O2和K2O含量呈连续降低的趋势,不同岩相间成分上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暗示可能是由成分分带的岩浆房近于逐层排出/侵位先后形成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碎斑熔岩,残留岩浆充填到火山根部及火山机构周边的环状裂隙中冷却固结形成斑状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该火山-侵入杂岩地球化学上均表现为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负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图呈右倾的海鸥型。地球化学上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成因可能与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上覆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
其他文献
报纸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就业率,所以校方开始要求职业院校加强创业创新这部分的教育,确保学生在毕业后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加强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路径是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在合作期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创业创新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们的创业能力,为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期刊
转换挤压剪切带普遍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对调节造山过程中的增生、碰撞及物质侧向挤出等起重要作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闭合、大陆深俯冲、陆-陆碰撞和造山后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在中生代,昆仑—柴达木—秦岭等块体又遭受古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闭合以及随后的块体碰撞造山作用的改造。最近,在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北地体内,笔者新厘定出沿NWW—
学位
文章梳理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资源配置、中介服务水平、知识共享能力和政府政策四种影响因素为着力点,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优化机制,即基于生态观的资源共享机制、基于协同观的服务共享机制、基于知识观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政策观的系统演化机制,以此助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菌藻共生(Microalgal-bacterial symbiosis,MABS)系统因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产生生物质能的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微藻细胞密度低且表面带负电荷,微藻生物量的沉降性能差已经成为限制MABS系统推广的主要因素。因此,本实验研究了Ca2+/Mg2+/K+/Li+对MABS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和生长特性的影响,寻找促进MABS系统氮磷去除和絮体沉降的最适无机
学位
报纸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利用计算机和各种媒介手段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为学习者创造了学习条件,更重要的是依托网络平台所打造的网络教学理念,实现了传统教学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它们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作者在Lingo Ace网络平台教学实习期间,发现部分教师过多依赖平台课件进行按部就班式教学,尤其是教师在网络口语课堂中并没有
学位
中生代以来,扬子地块在其东西两侧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早中生代印支运动、晚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山运动,发育了强烈的板内构造变形。在复杂的地质运动过程中,扬子地块受不同方向断裂的分割,基底破碎形成多个构造样式各不相同的次级块体。研究区即位于川东地块和川鄂渝黔地块交界处乌江下游的武隆地区,是川东薄皮褶皱构造带和川鄂渝黔厚皮褶皱构造带的交接区,在地貌上属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
学位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PS-AOPs)可产生高氧化电位的活性氧物种(SO4·-、OH·、~1O2),在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自由基(SO4·-、OH·)氧化方式相比,基于~1O2的非自由基氧化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消毒副产物生成风险低等优点,在实际污水处理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尺寸的铜基氧化物(如CuO、Cu Fe2O4等)可有效活化PMS产生~1O2,但普遍存在
学位
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与机制以及活动时代是造山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分布一系列巨型EW向展布的构造带,其中藏南拆离系(STDS)不仅是一条重要的韧性剪切带,而且是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它与主中央逆冲断裂带(MCT)控制着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露。STDS的变形机制与活动时代记录着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演化和动力学过程。而STDS在不同部位的出露特征并不一致,至今尚未有完整STD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