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是我国新兴的一种增养殖贝类。本文在研究方斑东风螺行为学基础上,筛选了适宜方斑东风螺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底质材料,研究了光环境因子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设计了方斑东风螺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成果可为方斑东风螺的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促进产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方斑东风螺摄食、潜沙、附壁、漂浮行为,发现方斑东风螺的嗅觉灵敏,主要靠触角、嗅检器、前足感觉食物方向,依靠吻和齿舌进行摄食。潜沙过程包括准备阶段、潜沙阶段、结束阶段等3个阶段;附壁行为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因摄食和逃避不适宜环境产生的行为。稚螺沿壁爬行到水汽界面向下掉落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表面张力和自身浮力的作用而漂浮于水面上游动,该过程也可能是稚螺主动游泳的一种方式,其行为学意义有待探讨。通过研究5种不同底质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和培育水质的影响,发现白色陶粒不适合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对照组(无底质)不影响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其他各组之间对存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棕色陶粒对壳宽和壳高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对体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显著高于白色陶粒和对照组(P<0.05),比自然沙组显著高14%。对照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贝壳砂和棕色陶粒组,棕色陶粒组的饵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和白色陶粒组(P<0.05)。前期TA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后期,天然沙和白色陶粒组底质的TA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棕色陶粒+贝壳砂组(陶-贝组)的亚硝酸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各组在前期差异不显著。COD浓度的变化随着实验的推移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一时间内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生长和存活的角度考虑,建议在生产中使用棕色陶粒代替自然沙作为底质。研究了蓝、白、绿、橙、红5种LED光色以及全黑暗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初始体重:0.25±0.06 g)生长、存活以及能量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色对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光色对体重、壳高、壳宽的特定生长率影响程度依次为蓝光>绿光>白光>红光>黑暗>橙光。光色对方斑东风螺摄食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蓝光和绿光组的饵料转化效率最高,橙光组最低。不同光色处理对方斑东风螺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显著性影响(P<0.05)。白光组的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绿光组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最低。黑暗组的淀粉酶活力最高,绿光组最低。白光、红光和绿光对方斑东风螺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显著高于蓝光、橙光和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的丙酮酸激酶活力最高,其后依次为白光>红光>蓝光>绿光>橙光。绿光组方斑东风螺的己糖激酶活力最强,其后依次为白光、蓝光、红光、橙光,黑暗组的HK活力最弱。建议在室内养殖中采用蓝色和绿色的LED灯作为光源。根据对方斑东风螺生物学特性及行为学等的研究,以及对现有方斑东风螺的养殖模式调研结果,借鉴其他生物(鱼、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尝试构建一套方斑东风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