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贵阳市街头的一个农民工群体,他们主要靠帮别人搬抬各类物品为生,因为在他们肩上都背着一个背篼作为搬运工具,所以久而久之他们便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背篼”。本文研究的是“背篼”在城市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它从人类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背篼”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来完成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说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期望等问题。在第二章中,笔者除了介绍“背篼”群体的年龄层次、性别比例、来源地分布、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民族成分、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外,还从力学角度分析了“背篼”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这样一个过程。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描述了“背篼”的收入水平、生活面貌以及在城市中社会网络的构建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背篼”的收入受到工作内容、雇主、经验、生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收入并不是很稳定,不同人的收入之间也存在着高低差异。但总体来看,他们的收入是偏低的,难以达到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属于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吃、穿、住、医疗保健、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生活面貌都很难与城市居民相提并论,生活质量低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歧视、排挤,所以他们的社会网络都是建立在一种“同质交往”的基础之上而与城市居民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通过对“背篼”生活中这些问题的描述和分析,笔者在第六章中总结认为,“背篼”是一个在城市中受到社会排斥的“边缘”群体,他们无法融入到社会的主流当中,这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从农村到城市谋生而最终又选择回到农村这样一种现象。笔者认为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已经沦为一个“边缘”群体,而“背篼”虽然来到城市却延续着农民的“边缘化”状态,这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职业并不能提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主流所需要的财富、声望等条件,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也是充满着诸多无奈,其中个人人力资本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本的薄弱是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边缘化状态已经开始出现代际问的传递,使他们的子女也难以爬出“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路径依赖”无疑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