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完全性截瘫的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杂志的系统整理探讨了各医家对不完全性截瘫(痿证)的中医针灸辨治规律(一)临床辨证规律共检索2000~2005年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正式刊物及书籍等62篇,不完全性截瘫临床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个主要证型。(二)临床用药规律统计了使用方剂总数,方剂中各类药物使用频率及组合数、用药总数、用药分类,各药的使用频率,主要治法用药情况及成方使用情况。结果:使用方剂总数55首,方剂中以活血化瘀类药使用频率最高,补血药为次,说明不完全性截瘫的用药指南以活血补血(治血)为第一要义。55首方剂中辨病论治即专病专方加减者18首方,辨证论治者37首方,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药均为处方的主要选择。用药频率在10次以上共2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五5味药是当归、牛膝、熟地、土鳖虫、鹿角胶,提示“活血补血法”在不完全性截瘫证治中的使用频率最高,“活血补血,通阳(督)起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三)针灸辨治规律检索论文58篇,总结取穴规律:①治痿首取督脉;②辅以华佗夹脊穴;③佐以五脏俞加膈俞;④佐以膀胱经和胆经穴;⑤治痿不忘阳明;⑥治痿常灸井穴。总结针法灸法运用规律:①督脉针刺法;②矩阵式针灸法;③神经干刺激法;④华佗夹脊针刺法;⑤十联电针针刺法;⑥醒脑开窍针刺法;⑦排针疗法;③局部断面九针穴刺激法;⑨动针法;⑩长针透穴法;(11)七星针扣刺;(12)灸法;(13)穴位注射法,提示针刺督脉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二、不完全性截瘫肝肾阴虚证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采用多医院疗效观察的方法对外伤性截瘫(痿证)的证治进行了规范化临床研究,在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等3家医院观察督脉针刺合神经干刺激疗法、督脉针刺法、神经干刺激疗法对外伤性截瘫的总体疗效和小便功能改善情况,并用I125放射免疫测量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液、脑脊液,神经肽包括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探讨针灸治瘫的机理。结果:共观察178例患者,发现3种疗法均能治疗外伤性截瘫,但以督脉针刺合神经干刺激疗法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督脉针法、神经干刺激疗法,对不完全性截瘫的痊愈率可达70%以上,导尿管拔除率达100%,可显著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成本。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前后神经肽含量明显变化。针灸疗效与降低DYNA,β-EP、AVP含量有关。三、针刺对兔不完全性截瘫不同证候阶段影响的实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中探讨了不完全性截瘫三个证候阶段,针灸疗效的实质。采用压迫法造模,观察针灸治疗在三个证候阶段脊髓光镜、电镜结构改变,神经肽含量变化,神经、血管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6小时内气滞血瘀期,脊髓损伤出血、水肿最严重。与损伤脊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信号数呈高峰状态相一致,针灸一次即可降低VEGF的阳性表达信号数,可减少脊髓水肿减少出血与渗出,可维持细胞核体密度正常状态。维持线粒体有效功能面积及有效个数,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原恢复。脾肾阳虚期(约在伤后7d-15d以后),针灸能有效地利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神经再生作用,增加bFGF阳性表达;又能清除炎细胞聚集,抑制bFGF合成释放,有效地达到抗瘢痕抗粘连的作用。肝肾阴虚期(约在伤后15d以后)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NGF)阳性表达。神经营养成分增加,对神经元维护与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在脊髓损伤后三个不同证候阶段可调整靶细胞神经肽含量,通过纤维突触的运转致神经元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主要有:调整血管升压素(AVP)含量,加快抗原抗体结合,减轻由AVP升高导致的脊髓水肿;调整β-内啡肽(β-EP)含量;加快DYNA降解弥散,及与受体结合过程,从而减轻对脊髓的继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