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转向“理解”,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局面,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研究者通过从不同的社会人文学科中吸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对课程这一人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理解。正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探究的背景下,部分学者从美学中汲取营养,将“鉴赏”、“艺术批评”等概念引入课程研究领域,运用艺术批评的手法和以人类学的相关方法将课程与艺术品进行类比,对课程的静态文本和动态文本进行解读。1969年,美国课程研究者曼恩(Mann)直接提出“课程批评”概念,将其视为一种美学取向的质性课程评价方法。此后,经过多位学者的发展,课程批评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课程研究视角。国外已产生了许多有关其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但在我国,“课程批评”还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而且由于“批评”一词的否定性色彩容易导致人们对此概念的误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批评”进行全面的历史梳理与意义阐释,以此丰富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九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界定本文中的主要概念。第二部分,课程批评的产生与发展。该部分将“课程批评”置于课程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历史考察。通过探讨科学化课程研究转向多元化课程理解研究范式的原因,揭示课程批评的产生背景,并介绍课程批评在国外课程研究中的发展,帮助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第三部分,课程批评的概念内涵。本部分从解读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课程即艺术品”入手,分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即课程批评是对生活知觉的再教育;课程批评需要以课程鉴赏为基础;课程批评是鼓励反思与创造的过程;课程批评是美学与科学的统一。第四部分,课程批评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从现象学、解释学、人类学和批判课程轮四个方面分析课程批评的学科背景和思想基础,以便理解其理论的合理性。第五部分,课程批评者的角色与素质。该部分从课程批评的内涵中分析出课程批评者必须是富有洞察力的现象观察者;是善用理论知识的意义阐释者;是富有高责任感的价值判断者。其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的素质,即必须具有广博的有关批评对象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对课堂事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分析能力;必须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第六部分,课程批评的过程和方法。此部分将课程批评的过程分为课堂观察和批评呈现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此过程中观察、描述、阐释、评价和主题几个步骤和方法,表明各步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七部分,课程批评的效度、推论性及研究伦理。该部分指出课程批评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注意的原则与问题,确保课程批评的有效性。第八部分,课程批评的批评。该部分对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和课程批评者的角色定位两方面对课程批评本身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以便研究者理性的看待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第九部分,结语。本部分强调课程研究应保持多元开放的态度,因地制宜的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