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自然成为许多学者关心的热点。1986年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每年冬春两季大力开展黄河堤防植树造林、绿化与防护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该区域景观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景观格局是在空间上景观异质性的综合表现,是社会、自然和人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生态安全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能够了解该地区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利用RS、GPS和GIS技术对黄河流域山东中段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达到对该区域生态景观的科学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论文以遥感卫星图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地面GPS采集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黄河流域山东中段地域特点,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类型的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卫星图片进行解译分类,得出黄河流域山东中段区域1999年、2006年、2013年三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斑块特征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边缘密度等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对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1999~2013年黄河流域山东中段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的介绍了景观、景观生态学、3S技术的概念以及国内外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了研究区域概况,包括位置、区域范围、自然概况。第三部分为主题部分之一。在对山东黄河流域中段景观类型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借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1999年、2006年和2013年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了景观格局在这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景观格局与地形(高程、坡度)的相关分析。然后,对黄河流域山东中段近15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其特征。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及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自然驱动力因子中的地形因子和人为驱动力因子中的国家政策驱动因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讨论部分。对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影响景观格局的分布,地形因子在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黄河流域山东中段区域景观格局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的规律性明显,在西北部平原地区以农业景观为主体,而南部山地丘陵区则主要分布着森林景观类型;海拔在400m以下、坡度在5°以下的区域优势景观为耕地景观类型,而海拔在600m以上、坡度在15°以上的区域则以森林景观为为主体;(2)1999—2013年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镇景观、林地景观面积增加趋势明显,耕地、农村居民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城镇用地景观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部分耕地和农村居民地,而林地景观面积的增加主要由部分园地和草地景观贡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景观以及景观要素均趋于破碎化;(3)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地形驱动力进行分析,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发生在高程600m以下,坡度在15°以下的区域,此区域是景观最不稳定的区域,也是各类干扰因子对景观影响最为强烈的区域;(4)在15年间,国家政策因子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子。山东河务局防浪林建设以及城镇化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