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信用风险再次引起信用债市场的高度关注,在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背景下,不少行业出现亏损、低迷的现象。近年来,即将到期的信用债存量、较低评级及发生重大信用风险的债券存量到达高峰期,随着“11超日债”违约事件的出现,上市公司主体、债项评级频频出现下调的现象,公司主体展望纷纷转变为负面。由此,投资者开始关注信用债市场上债券信用利差的变化,以反映债券的信用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后的债券信用利差进行相关研究。Duff(2000)研究发现,信用利差是指债券在市场上的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以国债收益率作为无信用风险收益率的水平。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信用利差受外部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信用利差受经济周期、无风险利率、流动性、债券期限等因素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信用风险受债券评级、发行人资本结构、经营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信用利差的研究多集中于一级市场上,主要研究方向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实证分析,鲜有人针对二级市场上信用利差的变化因素进行探讨。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债券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债券进行研究,基于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上流通的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公司债作为样本数据进行信用利差变化的研究。利用事件研究法、单变量分析法与线性回归法探究国内债券市场上信用风险事件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程度。本文在狭义上对信用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将信用风险事件分为:主体评级展望转变为负面、主体信用评级调低和债项信用评级调低,并以此作为量化指标以分析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信用债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当债券市场上的发行主体发生信用风险事件时,其相关债券的信用利差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受影响的程度与债券的品种、产权性质及债券信用等级等因素有关。即低评级的债券、公司债与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更容易受到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本文也试图探究行业差异性与区域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债券信用利差的变动及相应的影响程度,发现采掘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对债券遭遇信用事件的影响程度更大;华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对债券遭遇信用事件的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相比之前的文献创新之处在于,丰富了信用风险事件的定义,以往的文献多选择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究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债券甚至整个行业产生的影响,而本文一定程度上将信用风险事件量化为可进行实证分析的指标。同时,本文在进行事件研究法时,利用信用利差而非债券收益率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使用债券收益率相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其次,在事件分析法中利用市场模型对预期报酬进行估计时,并没有选择国债收益率作为市场报酬率,而是选取相关种类相应评级在相关市场上的到期收益率减去相同时间相同期限下的国债收益率作为市场利差进行模型估计,对得出一般性规律,增加结论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最后,在样本的选择及研究的角度上,本文选取了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公司债三种类型的债券,之前的文献研究多是研究某一类型的债券,涵盖的范围较为单一。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先是探究信用风险事件是否对债券信用利差产生影响,其次利用单变量分析法探究哪些变量因素对债券信用利差产生的影响更大,最后针对行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行业因素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具体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