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东南地区是上古圣王炎帝遗迹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这里遍布炎帝庙宇、碑刻,还流传着很多与炎帝有关的传说、民俗。这些传说大约在隋唐以前就已经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并记诸典籍,目前所知最早与炎帝有关的碑文出现在北齐年间。此后这一地区的人们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辩证或者是宣传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强化了后人对这一传统的认同。本文以晚明至民国年间晋东南地区的炎帝传统为研究对象。第一章首先探讨了晋东南地区炎帝文化遗迹的空间分布情况,随后重点剖析了晚明至清乾隆年间炎帝文化传统的意涵。炎帝在当地人心目中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不仅被奉为始祖,是农业、医药业的行业保护神,同时还被赋予雨神的职责。这一时期炎帝作为国家正统祭祀的神祗,其庙宇在晋东南地区分布极其普遍。官员和士绅做为当时区域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炎帝文化传统再兴起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章着重探讨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的炎帝文化活动。随着晋东南科举考试成绩的下滑及明清以来商人实力的集聚,炎帝庙宇碑阴题名中出现了大量商号,泽潞商人成为修缮庙宇的主要捐资者。商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炎帝被视为“日中为市”的最早发明者,晋东南地区集市的发展及炎帝庙庙会市场功能的强化,为商人提供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嘉庆以降炎帝庙宇大多已融入当地社庙系统,参加这样的公共事务,无疑也是商人寻求提高其在地方社会中权威的体现。第三章主要关注的是清同治至民国年间社会巨变中炎帝始祖文化的意义。晚清民国晋东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凋敝、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但炎帝文化传统并未显现出衰颓之势,其庙宇依旧得以持续重修。随着民国年间晋东南各项制度的改革,庙宇修缮的主导者及碑文撰写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在晚清民国“民族——国家”话语下,炎帝始祖文化的意义被极大的扩充,提升到了民族团结的高度,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符号。总之,晚明至民国年间炎帝传统向我们揭示了炎帝作为国家正统祭祀的神祗,在晋东南地区的发展轨迹及其地方社会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显现了炎帝与其他地方神灵的命运是颇不相同的。炎帝传统不仅揭示出炎帝在晋东南逐渐发展并和地方社会高度融合的历史,还显现出“民族——国家”这样的国家话语在地方社会的表达,同时还体现出了晋东南区域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和跨时段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