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家用他们独特的词汇,注释着人类心灵的自由。中国画对真实物象的再传达不像西方油画那样逼真,可以说是材料上的差异以及文化根基的迥异,导致欣赏过程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绘画的审美是通过联想,启发欣赏者产生画外之境、迁想妙得的过程,画面不拘泥于本身所呈现的状况,更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得到无限的画境。本文由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神凌波微步的貌美身姿让人印象深刻,飘逸的衣带让人联想到轻盈飒爽的微风,为画面增加了流动感。而邓椿《画继》一记载“画学”为选拔优秀绘画人才所出试题“乱山藏古寺”引发“藏”在中国画创作的妙。本文通过分析“藏”在中国绘画中的规律性以及手法的运用,并附加论述中国姊妹艺术对“藏”的体现,对近当代中国画艺术作品的简单分析,得出“藏”的艺术规律对于今天中国绘画创作的沿用。中国优秀传统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对“藏”的体现融合在人物形象刻画之中,加之宋代“画学”所出试题,“乱山藏古寺”的“藏”引发本论文的探讨点。1、“藏”在绘画创作中的规律性体现,分为五点展开论述:包括文人画与“藏”、“藏”与“意境”“格调”、“藏”与“悟性”、“悟理”等艺术规律的分析,得出“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意义。最后将中国相关的艺术文化进行简要分析,来论述“藏”在中国文化根基里的一脉相承,相互融汇贯通。2、“藏”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手法的运用,包括“藏”与环境的描绘、计白当黑的中国画布局特色、在形象刻画中的选取,进一步阐述“藏”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藏”的手法在近当代绘画中的沿用。3、“藏”即含蓄,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演变得出的,中国的各种艺术门类,思想相互贯通,然而都是以哲学思想为根基。“藏”的艺术规律大致是通过联想得出的,而艺术手法可以概括为“迁想妙得”,不同的视觉点产生不同的感受,画的意味也就不同了。